去年,地处浙江中部的金华提出“和美乡村”的概念。市委书记陈龙在本报撰文认为,和美乡村和美丽乡村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不一、标准更高,美丽乡村强调感官上的“美”,和美乡村则更注重生态美、人文美、协调美,不是千篇一律的美,而是个性特色的美,不是单一的、局部的、外在的美,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文化,既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一年多时间过去了,金华的干部群众究竟如何认识“和美”?又是如何将“和”植入乡村振兴?中秋时节,记者深入当地乡村,寻找答案。
产业之和:农旅融合,扬长避短
在中国哲学中,和与合相伴相生,既承认不同事物的矛盾和差异,又把彼此统一于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取其长、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金华认为,乡村的发展,必须注重产业的融合。
就农业资源禀赋来看,金华山多地少,土地资源高度稀缺,规模化农业难以施展拳脚;就旅游资源来看,则既无名山大川,也缺名胜古迹,基础相对薄弱。但在旅游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如果将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则有可能形成优势,拓展出全新的发展空间。
过去,农旅各行其道,一产仅为种养,旅游则大门一关就收钱。现在,两者越走越近,界限逐渐模糊。在金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郑俊杰看来,对金华而言,农旅融合尤为重要,也更具现实价值:农业因为有了旅游带动,可实现产业延伸和价值提升;旅游因为融入农事体验,变得个性多元,顺应新的消费市场。
张永进是东阳市南马镇瑶仪村的村委会主任,办过企业经过商,头脑活络。别的村想方设法在漂亮上做文章,他却挖空心思搞策划。相传,早在五代、两宋时期,瑶仪村就开窑烧瓷。张永进拿古窑做文章,推出“寻宝瑶仪”“考古体验”等活动,还把废弃的碎瓷片,制作成工艺品作为寻宝奖励。
对瑶仪的做法,东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爱忠颇为推崇。他告诉记者,东阳一直倡导用经营的理念来指导建设,这次,市里专门拨出1亿元,用于扶持11个产业植入精品村。入选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具备业态经营。
城乡之和:特色小镇,弥补断点
今年5月17日,在地处磐安新城的“江南药镇”,举办了一场大健康产业前沿交叉学科论坛。同步举行的,还有磐安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的启用仪式。
2014年,“江南药镇”启动建设后,各种要素就开始集聚,人才渐旺。研究院成立后,已进驻“国千、杰青、优青”等生物科技领域的专家13名,以及科研先兆子痫、CTCC细胞库、科技出版项目3个。
城乡关系,用“三农”专家顾益康的话来形容,就是阴阳两极,属于一体两面,对立统一、相生相克。乡离不开城,城离不开乡。因此,这些年,各地都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试图推动城市人才、社会资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但在金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金艳看来,人才、资本要直接进入乡村,往往难度很大。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在城乡之间设立一个中转辐射的节点,在金华,这个节点就是特色小镇。
与行政概念的小镇不同,特色小镇强调产业的“特而强”、功能的“有机合”、形态的“小而美”、机制的“新而活”,可为乡村地区匹配外界资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就地城镇化等,发挥着独特的平台功能。
目前,像“江南药镇”这样的特色小镇,金华共有24个。这其中,既有产业自发,也有组织集聚;既有装备制造、绿色环保等第二产业,也有信息经济、金融配套、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这批小镇在集聚要素资源、链接城乡、带动乡村和谐发展上的功能日益凸显。
利益之和:合作共赢方能恒久
几千年来,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邦交,中国人都奉行“和”的价值观。这种“和”,除了骨子里的包容之外,更在于准确拿捏“利益之和”,而这也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义。
义乌市后宅街道的李祖村,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以及“信义立世”的商业精神。几年前,市里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村庄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就绪后,村里就谋划组建了旅游开发公司。
创业资金从哪来?村党支部书记方豪龙发起众筹,每股5000元,总共筹得130多万元,打造了一个水上乐园和农家乐餐厅,还盖起16幢农房,统一装修后,对外出租给做梨膏糖的、开美术馆的、服装设计的、以及陶艺吧、铜器店等。为吸引主体落户,前3年免租金。
“要把一件事办好,首先必须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利益。我们搞众筹就是发挥村民的积极性,让大家都有利可图;起初免租3年,有些群众不理解,实际上是把经营户的眼前利益和村集体的长远收益相结合,达到一种平衡。”方豪龙告诉记者。
目前,水上乐园和农家乐餐厅生意红火,一年就收回了投资,村民们信心满满,催着村里搞二期众筹。而引进的经营户也因免除了房租的压力,加上有政府的活动引流,经营收益超乎预期,整个村的发展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只有切好蛋糕,做到各方的利益平衡,也就是做到了“和”,才能确保“游戏”的可持续。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是另一个生动的案例。
与其他新旧杂陈的村落不同,坛头老村的格局和风貌依旧,新村则建在老村边上。长期以来,坛头村集体经济靠挖河砂卖钱,并无其他收入。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村里希望通过经营古村,来实现集体经济的翻身。
首先,村里按每平方米2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租来老房子,然后用政府的项目资金进行改造,完工后再以每平方米100元的价格交给社会资本来经营。目前,村里已经引进“钝感力”文创公司,开发民宿、餐饮、咖啡茶艺、书吧等业态,经营状况良好。
村党支部书记林卫良告诉记者,政府投入重在基础建设,有了社会资本的进入,方能体现出效益;而老房子不仅留住了乡愁,还能有所收益;社会资本则因为免租3年,减轻了经营压力,能够从容应对市场;村集体收获更大,不仅找到用武之地,而且凝聚力大大增强。由于照顾好了各方利益,坛头村成了一匹“黑马”。
人文之和:让“和美”成为新风尚
敬老爱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睦邻友好……走进金华下辖的9个县市区,无论在文化礼堂,还是家中厅堂,都可以看到此类家规高悬头顶。
为了让“和”文化凝聚起更多人的共识,2018年,金华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提炼出新时代的金华精神,即“信义和美、拼搏实干、共建图强”,并将“信义之城,和美金华”作为城市口号。
文化认同,需要根基,也需要载体,需要宏观设计,也需要微观落地。为此,金华倡导“八婺好家风”,全市40万个家庭参与家训“挂厅堂、进礼堂”;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孙”评议,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并在小城镇文明行动中,将垃圾分类、移风易俗、道德教育等融入其中。
金东区专门开创了“笑脸墙”,让庭院干净、邻里和谐、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村民上墙,成为全村“明星”;婺城区结合“中国花木之乡”的产业特色,开展“花满婺城·最美庭院”竞赛;金融机构则开展“八婺好家风信用贷”,让具有良好家风的农户优先得到贷款。
在陈龙的认识中,“和”是最高境界,是人民各得其所、各依其序、各尽其能的社会,是城乡统筹、产业融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与现代文化的共融共生。目前,金华正在制定“和美乡村”的标准体系,为各地更好地践行这一目标提供准则,也为今后的推广铺就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