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辽宁农业结构调整:田野里的“加减法”算出持续增收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0-22  来源:辽宁日报  浏览次数:8993
内容摘要:地还是那块地,咋种效益高?结构是关键。葫芦岛兴城市曹庄镇大甸子村的花生种植大户王强,深谙其中奥秘。最早种玉米,勉强维持生
       地还是那块地,咋种效益高?结构是关键。

葫芦岛兴城市曹庄镇大甸子村的花生种植大户王强,深谙其中奥秘。

“最早种玉米,勉强维持生活。后来种花生,多赚了几百元。近两年更新了花生品种,收入又上新台阶。”王强满脸幸福,同样侍弄地,腰包越来越鼓,今年这220亩高油酸花生少说也能卖46万元。

多的减下去,缺的调上来。朝阳市建平县怀志有机杂粮合作社负责人李怀志也是种植结构调整的受益者。“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谷子、高粱种植面积,一亩地比过去多收入1000多元。”

地里种什么,跟着市场走。放眼全省,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供给侧发力,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辽宁省呈现出减玉米,稳水稻、稳花生,增设施农业、增名优水果、增特色产业的“一减两稳三增”良好态势。

减玉米。诸多种粮大户实现收入倍增。

朝阳市建平县黑水镇董海家庭农场里,董海和万莉夫妻俩正在算账。“今年种了近1000亩谷子,地头收购,直接给钱,省时省力。”万莉说,一亩地能卖将近2000元。

告别老玉米,换“新当家”。据统计,去年全省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76万亩,今年又调减73万余亩,超额完成年度玉米调减种植面积任务。

稳水稻,稳花生。“我们这儿干旱,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种花生。”王强指着眼前的大片土地,“原来这里都是大苞米,现在都改种了小花生。”

数据最有说服力。兴城市的115万亩耕地上,原本玉米地“占据”60多万亩,现在花生已成“第一作物”,种植面积达70万亩。

优质水稻、出口型食用花生、高油大豆、高淀粉马铃薯、有区域特色的杂粮杂豆、风味独特的小宗油料,已从农田里的“点缀”作物逆袭成“主打牌”。而这,直接带动了种植户增收。

改变的不只在大田。

设施农业,可圈可点。“今年的甜椒快上市了。”凌源市宋杖子镇范杖子村党委书记司海胜说,3000亩种植面积,辐射带动周边种植面积1.5万亩,亩产2万至2.5万公斤。村交易市场也成了东北知名、规模较大的椒类集散地。

得益于发展设施农业,范杖子村用14年把村民人均收入提高了10倍。司海胜用“翻天覆地”形容这一变化,“下一步还要去大连采购樱桃树,打造一个辽西樱桃小村,我们种植结构调整的步伐不会停。”

素有“十年九旱”之称的朝阳市,大力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打造以凌源、北票为重点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并由此成为京津冀地区的“菜篮子”。

辽宁省因地制宜推进设施蔬菜优势区建设,辽西地区重点发展果菜生产;辽中、辽南、辽北地区在稳定果菜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叶菜生产;辽东地区重点发展特色蔬菜,同时不断优化作物品种、茬口结构,规模与质量并重发展。

产量增加的,还有名优水果、特色产业。

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高凤娥夫妇正忙着给蓝莓树做埋土防寒的准备工作。

“我们将家里的6亩地流转给丹东瀚林蓝莓科技有限公司,又到公司打工,进行田间管理,一年收入5万元。”高凤娥说,蓝莓产业发展到家门口,彻底改变了地区的种植结构和自家生活,“拿着地租,打着工,双重收入稳稳的。”

调整果业优势区域布局,优化果业内部结构,以水果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为重点,建设高效精品果园,加快低效果园升级改造,辽宁省建了一批标准化果品生产基地。仅以东港市为例,已建成我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草莓种植面积达到13.2万亩,产量20万吨,总产值达40亿元。

田野里的“加减法”算出了农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持续增收的乘数效应。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辽宁农业结构调整:田野里的“加减法”算出持续增收账”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1022/6742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