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日举办的交流座谈会上,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专员熊超认为,作为粮丰专项重大成果,这项技术还提供了解决大豆供应“卡脖子”的新思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南京农业大学校长盖钧镒教授表示,这项技术创新了玉米大豆饲料供需矛盾的化解办法。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一级巡视员陈友权希望科研团队继续攻坚,推进技术本土化,实现操作技术便捷化、智能化和安全化。
间套作是中华农耕文明瑰宝。作为最主要的禾豆间套作模式,玉米大豆间套作可以集约利用土地,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但是,传统的生产手段难以满足现代农业高产高效和规模化生产要求,亟须运用新的发展理念、现代技术及装备创新发展,实现间套作现代化。”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说。
自20世纪末起,杨文钰教授科研团队以“高产出、机械化、可持续”为目标,创新玉米大豆共生作物协同利用光肥资源相关理论,重点突破带状复合种植群体配置为主体的核心技术与协同施肥、病虫草防控配套技术,针对田间实际研制种管收全程作业机具。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科研团队历经16年,形成了以四川为中心、西南大面积推广和西北、黄淮海试验示范的成果应用区域。
杨文钰告诉记者,团队研发的“选配良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核心技术和“减量一体化施肥、化控抗倒、绿色综合防控”配套技术,破解了间套作高低位作物不能协调高产与绿色稳产的世界难题。通过田间玉米大豆宽行窄株优化配置,复合种植后的玉米密度为4100-4600株/亩,与单作玉米密度相当。大豆密度为9000-11000株/亩,是单作大豆密度70%左右,夯实“粮丰”基础。
而多种现代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不仅更进一步推进“粮丰”,还实现了化肥农药“两减”。“根据玉米需氮量多、大豆根瘤菌固氮特性,我们自主研制专用缓释肥与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作业。创制播前封闭除草、苗期茎叶分带定向喷药相结合的化学除草新技术,病虫草害防控率达85%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25%-40%,农药飘移率降低15%-20%,通过农机农艺融合有效解决田间单双子叶作物不能同田除草难题。”杨文钰团队成员、藁城千亩高产示范片技术负责人雍太文教授说。
藁城区廉州镇北营村旺农家庭农场负责人樊勇立告诉记者,今年他应用这种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种植了400亩,玉米平均亩产520公斤、大豆121公斤。藁城区农业农村局科教科科长吴立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高产示范田相比单作玉米、大豆每亩分别增收370元、540元,况且政府推广物化补贴每亩200元左右,超过成本的1/3。北营村种植户看到高产示范效果后,明年采用这种技术模式的意愿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