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栖霞苹果:老园焕新 名片更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29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172
内容摘要:中国苹果看烟台,烟台苹果看栖霞。山东栖霞是烟台苹果的核心产区,有中国苹果之都的美誉,苹果种植历史已逾130多年。自20世纪80年
 

 

“中国苹果看烟台,烟台苹果看栖霞”。山东栖霞是烟台苹果的核心产区,有“中国苹果之都”的美誉,苹果种植历史已逾130多年。自20世纪80年代大面积引进“红富士”品种起,栖霞苹果就引领着中国苹果产业发展。

30多年“领跑前进”之后,“果农老了,果园老了,管理模式也变得老旧。”与苹果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栖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春卫说,以“新模式新技术”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开辟了栖霞苹果的出路。栖霞市委书记陈兆宽介绍,2017年9月,栖霞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响了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闯关之战,也开启了区域公共品牌的焕新之旅。

按“四良”模式种优质苹果

与传统单户生产的栽培、管理模式不同,现代农业产业园采用“公司+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机制,引导土壤修复、苗木培育、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领域的国内8家领军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山东果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变为现实。

优质苹果来自健康土壤。果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家伊是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土壤专家。“对于栖霞20-30年的老果园来说,土壤酸化、板结严重。我们以老果园土壤修复为突破口,园内全面推广化肥农药零增长、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工程,施用土壤调理剂。”于家伊说,改良后,土里出现了更多蚯蚓,土质变得疏松,酸化明显改善,保肥供肥能力得到提升。“通常农民种的苹果糖度达到13度就已经很不错了,经土壤改良后的苹果,甜度能到15.8度,并且11种常见风味物质相对含量从50.67%提升到63.29%。”

良种是生产高品质果的保障。据统计,栖霞60%-70%的果树已属于“超期服役”。为从根本上提高苗木品质,产业园在一年内流转土地1.13万亩,栽种了抗重茬脱毒苗木、矮化自根砧苹果苗木、荷兰阿森泰克、富布瑞斯等52个优良新品种116万株。

建“智慧果园”提高生产效率

金秋时节,站在松山街道汉桥村的山坡上远眺,600多亩的高标准苹果示范园已经全部完成伐旧立新,以宽行密植技术新栽的一株株苹果幼苗挺拔整齐,顺着田垄延伸而去,两台大型机器正在果树间进行除草作业。据介绍,20多台大型机械一天可完成400余亩土地的施肥与起垄,200多名雇工在几天内就能完成近7万棵苹果幼苗的栽植。

“虽然今年遭遇大旱,但这里的果树没有受到影响。”汉桥村党支部书记刘守欣指着地上覆盖的黑色地膜说,一套水肥一体化滴灌施肥系统正以小流量、多频次的方式直接把水肥料施于果树根部。“这套设备可以让水利用率达到95%,改变了以前水源浪费、喷洒不均等各种弊端。”

不仅如此,现代农业产业园果园的果树长势、病虫害等情况已经实现了无人机实时监测,包括水肥灌溉在内的一系列数据信息都会出现在果都云苹果大数据管理平台上。

延伸产业链接通品牌价值链

走进松山街道工业园区的烟台泉源食品有限公司,一股苹果的甜美气息扑鼻而来。在公司3000多平方米的苹果脆片生产车间,12台真空压差干燥罐正处于工作状态。董事长姜延泉介绍起自家产品很自信:“我们的产品非油炸,不添加任何香精、色素、防腐剂,真空压差工艺可以使苹果营养保存在95%以上。”

鲜果之外,栖霞生产的苹果脆片、苹果饮料、苹果酵素、苹果酒等精深加工产品成为市场新宠,“栖霞苹果”这张名片内涵更丰富。

栖霞已经探索出一条从种植、管理、储藏、包装、加工、销售直至消费终端进行统筹规划、集约管理、共同受益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2013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也是国内唯一的苹果拍卖中心,一键竞拍、一键结算,将过去几个乃至十几个小时的交易时间缩短到15-20分钟;“互联网+苹果”成果丰硕,线上交易、线下体验的营销模式获得消费者高度认可;打造精品采摘园、开心农场,连续十六年成功举办苹果艺术节,“苹果+旅游”更是让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一个小苹果托举起一座城。据数据显示,目前,栖霞市果园面积超过100万亩,果品年产量22亿公斤,苹果产业年总收入达到1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苹果产业。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栖霞苹果:老园焕新 名片更靓”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929/6715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