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加大野生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27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977
内容摘要:2019年3月30日,广西德保县东凌乡茶农在举办野生茶鲜叶开采仪式。资料图爱喝茶的人可能会尊崇野生茶,因为野茶是茶饮的源头,产自
 

 

2019年3月30日,广西德保县东凌乡茶农在举办野生茶鲜叶开采仪式。资料图

爱喝茶的人可能会尊崇野生茶,因为野茶是茶饮的源头,产自没有被人类栽培驯化的茶树,据说有些还是不可多得的茶中极品。其实,野生茶树资源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大的生态价值。日前在南宁召开的2019中国(广西)—东盟野生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论坛上,与会专家呼吁,要进一步加大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力度。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王久臣介绍说,国家高度重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在野生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已经开展了区域和行业试点,目前在安徽贵州、广西等省份建成野生茶保护点8处,针对珍稀、濒危物种,积极繁育拯救、原生境恢复。其中,广西作为中国野生茶树资源中心之一,在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很多成功的探索,为全国各地做了很好的榜样,也为推动野生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走向国际作出了巨大贡献。

广西野生茶树资源面积超过300万亩,各地野生茶树蕴含的优良性状各不相同,加工获得的产品风味也是千差万别,有着各自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加工高品质特色茶叶的优质原料。其潜在的工业产值逾200亿元,有望带动当地群众增收25亿元以上。野生茶树生长过程中没有化肥、农药,不产生农业面源污染,又是良好的水源生态树种。可以说,野生茶树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想的现实路径之一。

据介绍,广西对于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设立保护点。目前,已经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建成总面积超过2500亩的国家级野生茶树原生境保护点,并针对全广西具有一定规模的野生茶树资源分布的原生境,引导当地企业、合作社及农户等,自觉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保护,使约80%以上的原生境资源得到了保护。

二是建立异位资源保护圃。广西茶叶科学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圃几十年来陆续在区内外收集茶树种质资源836份,其中包含广西地方群体及野生茶群体96个种群,国内种群103个,国外种群4个。在这些资源中培育出国家级茶树良种5个,省级茶树良种1个;目前园区内收集引入广西优势特色资源试验50多个,杂交育种材料1000多份,正开展20个新品系的区域试验。

三是进行适当的原生境资源扩繁。指导和组织企业、合作社及农户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用种子直播、直生苗,在野生茶树原生境周边相同生态环境中人工辅助栽植扩繁资源,实现资源有效增量,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广西实际情况的野生茶树资源恢复与保护的可持续之路。

在致力保护野生茶树资源的同时,广西目前有21家企业通过审核参与野生茶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开展了原生境扩繁、产品加工、品牌打造等方面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合作开发与保护”“茶+旅游”“产研结合”等保护与利用模式,打造出千彝古茶、瑶缘茶、潇贺古道茶等15个品牌,已经成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初步实现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生态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均衡的共赢局面。

论坛上,有关专家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了建议。

野生茶树资源是可开发利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植物资源,同时也是很好的生态树种,但生态公益林与茶叶属不同部门管理,不利于野生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整体工作的推广;由于每个野生野茶树资源品种特性不一样,人工辅助栽植扩繁资源需要不同的技术支持,但这方面的研究项目不多,能给予支持的不多,能形成标准的更少,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标准(含国家行业标准);我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规定将野生产品、含野生农产品排除在地理标志申请范围之外,因此野生茶叶不能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也影响野生茶叶的市场推广。

专家认为,就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而言,我们在管理体系、技术支撑和政策制订上还应不断改革创新。农业野生植物的保护,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在保护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开发利用的野生农产品也应该允许开发利用,为农业农村服务。所以应该对相关政策规定进行修正,野生茶叶应给予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加大野生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927/6712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