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太阳宝座”上的耀眼明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23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915
内容摘要:巴吉村村貌位于西藏东南角的林芝市,藏语意为太阳的宝座。在这个宝座上,镶嵌着一颗最亮眼的明珠,那就是巴吉村。巴吉村之所以闪
 

 

巴吉村村貌

位于西藏东南角的林芝市,藏语意为“太阳的宝座”。在这个宝座上,镶嵌着一颗最亮眼的明珠,那就是巴吉村。

巴吉村之所以闪耀,是因为雅鲁藏布江边山间谷地孕育出的旖旎风光,是因为干部群众埋头苦干搏出了“汽车村”美誉,更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来到村里,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深深关爱和殷殷嘱托。

“坚持因地制宜,广开致富门路,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加收入,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总书记当年的嘱托,而今已变为令人振奋的现实。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巴吉村部数公里开外,有一处巨柏林立的地方,在这千余株千年古柏中,最大的一株树龄超过3200岁,需十几人才能合抱,被称为“世界柏树王”。这些参天巨柏默默无言,却一直见证着巴吉的沧桑巨变。

如今,这片柏树资源已被开发成世界柏树王园林景区,是巴吉村增收致富的“法宝”之一。园林的特产一条街两侧,鳞次栉比排列着80余家商铺。在整齐摆放着松茸、灵芝、珍珠木耳等高原特产的摊位前,美丽的藏族姑娘央宗笑容灿烂:“单在景区里卖这些土特产,每天就能收入两三百元。现在建房国家给补贴,种地也有补贴,看病能报销,小孩上学基本不用花钱。我们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甜了!”

碎玉飞花的尼洋河、绚丽多姿的格桑花、迎风招展的五彩经幡……从林芝市区沿318国道行驶没多久,就来到了巴宜区最大的行政村——巴吉村。青砖、挑檐、吉祥八宝图,错落有致的藏式楼房透着殷实,家家门口停放的小汽车辆辆价值不菲。

刚参加完村民代表大会的老支书达龙,是巴吉蜕变发展的亲历者。他向记者讲起了令他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几乎一夜之间,他们从“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了拥有自由、平等、尊严以及生产资料的公民。1966年国庆节,他作为翻身农奴的代表,来到首都北京,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另一件是2011年7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率领中央代表团参加完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后,还惦记着13年前曾经到访考察过的巴吉村发展情况,便又风尘仆仆赶到村里,“就在这村口,习近平同志握着我的手,祝我健康长寿。那感觉,真像是太阳光一样洒在我心头!”

“我们从吃不饱饭到现在人均收入两万多元,各方面生活都很好,真是做梦都想不到。”达龙感慨万千。

上世纪80年代初,巴吉村还在为温饱发愁,700亩土地上广种薄收,每亩产量还不到300斤。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任村委会主任米玛和达龙老书记一起,引进良种良法,带领村民精耕细作,慢慢将总产量提高到了近50万斤。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村民们终于吃饱了饭,还有了充足的肉奶供应

吃的问题解决了,怎么能让村民们手里有点钱呢?凭借林芝林木资源丰富优势,全村开始伐木挣钱,短短几年间,手头有点积蓄的巴吉村民又先后买进50多辆大货车运木料。“伐木运料虽然来钱快,但可持续性不强,国家对林木砍伐进行严格管理后,我们也为子孙后代长远考虑,很快转变了思路,抓住林芝建设热潮机遇,购买工程机械车、翻斗车搞工程材料运输,跑出了一个‘汽车村’的名号。”米玛说。

1998年,巴吉村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

就在这年6月,因福建对口援助林芝地区,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第一次走进了巴吉村,鼓励大家依靠党的好政策“继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政策好,我们更要加油干!”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援藏工作有力推动下,村党支部带领大家利用地缘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创办预制板厂、兴建蔬菜基地……巴吉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牢记嘱托,共同致富

格桑旺久家的李子熟了,在院墙外就能看到红灿灿一片挂满枝头。两层高的“藏式别墅”里,锃亮的地板上摆放着精致的家具,酥油茶冒着热气,香气四溢。

“总书记第一次来我们村,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鼓舞啊!让人更开心的是,2011年他再次来到巴吉,并且来到了我家里!”回想起那一天的情景,致富带头人格桑旺久笑脸上的酒窝变得更深了,“他问我家里收入怎样,还有没有什么困难和意见,还鼓励我们要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彼时的巴吉,村里能人、有钱人不少,可是大家基本上还是各顾各,村里还有一些贫困户。“总书记当年嘱咐的话,大家一直都记在心里。从那时起,巴吉村‘两委’就开始狠抓集体经济,村子也真正开始了跨越式发展。”格桑旺久说。

为了利益共享、收入均沾,村里开始把各家分散的60多辆汽车和工程机械集合起来,组建了一支车队,格桑旺久负责联系工程业务,再统一调度安排车辆。“一辆大车跑运输,一年能收入20多万元,一台大型挖掘机在工地干活,一年能收入30多万元,家家的车几乎都不闲着,大家都觉得这种统一管理的方式好。”村民们告诉记者。

近年来,巴吉村抓住林芝市城市建设火热的契机,成立了宏鑫混凝土公司,发动村民集资入股,村民每户每年平均增收8000余元。与此同时,随着林芝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因为紧靠八一镇与318国道,巴吉村一些土地被规划成了建设用地,一下子有了几千万元的征地补偿款。

“如果钱分到各家各户,百姓就享受不到长久的利益。我们用这些钱入股项目,让资金变资本、资本生红利。”米玛说,他带领着村“两委”干部不断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在征得村民同意后,将这笔钱投资于混凝土公司、林芝市最大的建材市场等项目,仅建材市场一项,每年就为巴吉村分红达450万元。

村民公利十几岁时怀揣14元钱,从700公里外的昌都高原山村流浪到巴吉村,打了几年工后就在这里娶妻生子,妻子身体比较弱,曾经一度生活比较困难。如今在村里的帮助下他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儿子桑丹也已经长成17岁的小伙子。“去年我家3口人光分红就分了15万元。再加上爸爸在运输队,妈妈在柏树王景区卖货,收入很不错。明年满18岁后我也要学开车进车队。”开朗健谈的桑丹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讲道。

仁青顿珠家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格桑旺久手把手的指点下,他很快就学会了挖掘机驾驶和苗木种植技术。如今,仁青顿珠家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家里曾经简陋的平房也“升级换代”为两层楼房。

2016年底,巴吉村6户16名贫困村民全部实现脱贫。巴吉村的集体经济也从2011年几乎为零开始,发展到了现在村民每人每年能享受四五万元集体分红。

“城市建设总有饱和的时候,现在巴吉村正在谋划新转型,未来要在旅游业施展抱负。”负责工程建设的巴吉村党支部副书记拉巴次仁信心十足地说,目前,总投资2.37亿元的物流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它将解决仓库散乱搭建的老大难问题,为乡村旅游腾出空间。

民生要事,枝叶关情

20岁那年,格桑旺久吃到了人生第一块水果糖,那是妈妈到集市上参加军民联谊活动时发的。如今,他的两个孩子都已上大学,一家人的生活比蜜都甜。拉巴次仁小时候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从门板缝里灌进来的风,把酥油灯微弱的火苗吹得摇摇晃晃。从同样的日子里走过来的村民布吉说:“第一次见到电灯亮,就像盲人看到了光明。”

几座废弃的旧板房,一条坑洼不平的老村道,一段墙面斑驳的土篱笆墙……这些特地保留下来的局部“村景”,和如今的村庄面貌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人说,畅游西藏,从“林”(林芝)开始。而村庄之美,又数巴吉。得益于“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工程实施,巴吉彻底变了样。本着“自己组织、自己建设、自己使用、自己受益”的原则,巴吉村拆除、整治影响环境的工厂;设立门前三包制度,开展卫生评比活动;硬化村道1.29万平方米,新建排污管道3100米,改造饮用水管道1450米,修建150立方米蓄水池,改旱厕为水冲厕所75户,铺设草地、树木1530米。《巴宜区环境质量监测方案》显示,巴吉村的水、大气、土壤达标率100%。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在巴吉村全部实现,文化娱乐设施也配置齐全。

一组数据看变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小学六年级升学率100%;考上大学奖励2000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村民日常体检、小病治疗不出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扩大,养老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100%,7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津贴2000元。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完善,便民超市、便民服务大厅、多功能厅、书报刊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及室外活动场地等一应俱全。

靓丽巴吉不仅吸引了来来往往的游客,还吸引贵州人陈爱烈夫妇在此常住。他们几年前来林芝旅游,爱上了巴吉,便决定留下,并在格桑旺久家隔壁开起一家颇具藏族特色的民宿,名为“影调小筑”。“村民们很热心,达龙老书记经常说,我们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刚开店时没什么客人,他们比我还着急,一看到有游客,就推荐到这里。”陈爱烈说,店里经常欢声笑语不断,就像一个民族文化的“转换器”,住店的游客可以了解藏家村落的风土民情,村民也获取了很多内地的信息。

回望西藏,这个与“天堂”最近的地方,令多少人心驰神往。当我们站在巨柏耸立的高山,俯瞰云烟冉冉下安详静谧的巴吉村,觉得她既耀眼脱俗,又似曾相识。如此巨变的村庄,不就像眼下的葱茏草木,旺盛生长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么?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太阳宝座”上的耀眼明珠”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923/6704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