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位参加了历届历次全国人代会的老人亲历了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对“要想富,先修路”更有着深切体会。1954年,她从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跟着毛驴走了7个小时到长治市,然后坐上卡车到太原,再随代表团一同进京,一共花了4天时间。上世纪60年代,从西沟村到平顺县有了公路,平顺县到长治市也修了公路。这些年来,家乡的路越修越好,不仅通了高速公路,高铁项目也正在建设中。
无数的父老乡亲与申纪兰一样,通过70年来的交通巨变感受到国家越来越强大、生活越来越美好。这条路,承载着脱贫致富的希望。这条路,架起了党心民心的桥梁。
来自交通运输部的信息显示,近5年来,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约139.16万公里。截至2018年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05万公里,占公路网总里程的83.4%,等级公路占比91.8%,通硬化路乡镇和建制村分别达到99.64%和99.47%。全国新增通客车建制村3.5万个,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7.1%,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3A、4A级以上的县(区),占比分别达92.2%、56.1%。
铺下的是路,竖起的是碑,连接的是心,畅通的是富。现在,广大农村因路而美,亿万农民因路而富,众多产业因路而兴。
希望之路
小金县美兴镇大坝村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3年前这里的真实写照,如今一条8.35公里的道路通向了处在“云端”的大坝村,从此“天堑变通途”。
村民周德亮说:“以前娃娃读书太苦了,路不通,跑上跑下太累了,而且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穿不到干净衣服,现在好了,出门水泥路,抬脚就上车,娃娃读书也不用赶时间了,太方便了。”
笑了的,不仅是读书的娃娃。
78岁的巴姆正回忆着他的家乡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昔色乡阿拉龙村道路发生的巨大变化,阿拉龙村是甘孜县一个偏远山村,地处高原高寒山区、雅砻江河谷西侧,距离甘孜县城65公里。全村贫困户19户、贫困人口74人。这里地形起伏大,具有“高寒、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全村平均海拔3800米,是一个真正的“边远高寒山村”。
巴姆说:“小时候去一次县城得先走9公里羊肠小道到雅砻江边,然后乘坐简易溜索渡过雅砻江,既不方便,又非常危险,人从简易溜索上落入雅砻江被冲走的事故时有发生。渡江后又走路,中间还得歇一晚,第二天中午才能走到县城。那个时候,就算家里有点儿剩余东西想卖掉,都得走上一两天去县城,一个来回得三四天,而那时候的路,是真正的羊肠小道,是几辈人用脚走出来的路。因为高原高寒,每年10月底至来年3月底,由于大雪封山,根本走不出村子。”
现如今,大部分村民购买了摩托车,条件稍微好的还购买了小汽车。路通了,进城不再艰难,村里的夜也不再黑暗了,路边安上了太阳能路灯,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了。不知不觉中,昔日出行观天色的日子一去不返。
5年间,交通运输部门强化顶层设计,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四好农村路”督导考评办法》等系列文件,深入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投入超过3257亿元用于引导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78.3万公里,建成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约4.6万公里。新增约780个乡镇、4.65万个建制村、2.2万个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让当地贫困群众真正享受到了交通扶贫攻坚工作带来的实惠。
致富之路
宽敞的柏油路蜿蜒起伏,两旁的格桑花迎着骄阳灼灼怒放,白色的减速带、波形护栏、路向指示牌、排水渠等配套到位,不时有车辆在黑色沥青铺就的双向两车道上来回穿梭。站在半山腰上的公路上,望着纵横交错的村道路和新种下的千亩大豆。“路修好了,脱贫奔康不再是梦。”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梵殿乡董干沟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国豪情满怀。
梵殿乡距离市区仅18公里,过去,进出只有一条4米的老路,路面狭窄,弯多坡陡,进城还得从芦溪镇绕一个圈。2014年,一条宽7.5米长7.2公里的通乡路连接到潆新路上,梵殿到城区的开车时间缩短了近30分钟,从此告别“偏远乡”。
在梵殿乡金梵路沿途,有两个省级贫困村——董干沟村和徐家沟村。“过去,我们这里是鸟不拉屎的地方,不要说外地人不愿意来,就是本地人都出去了很多。”王永国说,自从新路修好之后,乡上以董干沟村为主会场,在2016年举办了首届菜花节,上万市民涌入这里,这让所有的村民对未来重新燃起了信心。
“这条路帮了我们大忙。”陈建芳是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的油菜花节,乡上在董干沟村和邻村栽种了3000亩油菜,她家的3亩地也在其中。油菜花节开幕后,陈建芳看到了商机,每天一大早就背着土鸡、鸡蛋和新挖的折耳根到活动现场售卖,加上菜籽,就菜花节一项,就有4000余元收入。“有了路,家里的鸡鸭和蛋不用上街去卖,经常会有城里人来家里买。今年脱贫没得啥问题。”
在公路的另一侧,徐家沟村又是另一番景象。一口池塘上方,枝繁叶茂的香桃基地里,卧着一个个碧绿的大西瓜,不少市民驾车来到这里,采摘西瓜、垂钓休闲。路好了,在外面打工的小徐回来了,“交通方便了,守在家里就挣钱,还可以照顾家人。”
当下,全国各地正加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力度,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力共建的“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格局。黑龙江省富裕县倡导“路兴我荣,路损我耻”的公路文化建设,农民群众爱路护路热情高涨。广东省梅州市等地建立“美丽公路+客运+电子商务+物流+邮政”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如今,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和地方政府倡导推动的“八大工程”正助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心连心之路
47岁的养路工人李伟,每天都会去自己的责任路段开展日常巡查管养工作。眼前的这条广高路是四川省广元市岳池县连接广安、南充的大通道,来往车辆众多,刚于一年前完成全路段升级改造。
李伟在岳池公路养护战线上工作已20余年,亲眼见证了交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大力推进基础建设的同时,将公路管理养护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有像他这样的养路工人分段负责国、省、县道的日常管养工作,还在全县各村组建了专门的养护队伍负责乡、村道路的管养。
像李伟这样,作为周边农民积极参与公路建设、管护村道日常工作的并不在少数。
在海拔1500多米的福建省三明市后溪村,村民孙黎平开着一辆大巴车,在一条山路上坚持跑了12年。“一辆公交连通山里山外;四方村民共享幸福生活。横批,追梦路上!”村民送给孙黎平的对联,道出了他们对农村公交质朴的情感。
“90后”小伙子卢长辉,坐着孙黎平的车外出求学、打工,如今是拥有150万粉丝的“山里的造梦者”,用网络直播帮助村民销售特产。
这是“四好农村路”建设惠民利民的一个缩影。“四好农村路”,建好是基础,管好是手段,护好是保障,运营好才是目的。路修好了,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