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增加有机质 “留住”黑土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20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027
内容摘要:近年来,特种肥料(以下简称特肥)发展空间大,处于快速上升期。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我国特肥登记企业数量
 近年来,特种肥料(以下简称“特肥”)发展空间大,处于快速上升期。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我国特肥登记企业数量达4320家,登记产品达15361个。尽管发展飞速,但目前我国特肥的市场占有率仍不足5%,质量也难以满足农民需求。特肥产业该如何提高竞争力?怎样做好产品创新?特肥又该如何在土壤保护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近日,第二届东北特肥大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召开,与会专家与企业代表就上述问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保护黑土地 应把握有机肥施用量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占全国粮食总量的15%,粮食商品率高达60%以上。但多年来的高负荷耕作使得东北黑土区耕地地力严重下降,与开垦前相比,黑土层平均厚度由50-60厘米下降到约30厘米,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含量下降50%-60%,退化问题十分严峻。

留住黑土地不只关乎几代人的黑土情结与青春记忆,更关乎粮食安全的考量。因此,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环境、补充作物中微量元素作用的特种肥料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黑土区土壤质量主要反映在有机质含量上。沈阳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汪景宽通过对1980年-2010年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变迁的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与粮食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而过去30年间,无论0-20厘米表层土壤还是1米深度土壤的密度和碳储量均呈减少趋势,即土壤有机碳的输出大于输入,土壤有机碳处于不平衡状态。而土壤性质对有机碳平衡具有直接影响作用,气候环境和人为管理通过土壤性质传递影响土壤有机碳平衡,且气候环境影响大于人为管理。

因此,从区域土壤有机质提升或培肥角度,需要通过改善影响有机碳平衡相关的因素来达到固碳或培肥的效果。经测算,东北黑土区有机碳潜在平衡点平均为每千克43.05克,中肥区平均每千克可提升10.60克,低肥区平均每千克可提升22.16克。这有助于把握好有机肥施用量和秸秆还田量,从而促使有机碳平衡向更优化方向发展。

“我们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定位为专业的土壤治理公司,通过与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家的企业合作,引入其优质泥炭,开发出一系列土壤改良产品和配套改良技术,只为提高我国耕地质量,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肥沃的土壤。”北京锞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波说。记者了解到,乌克兰出产的泥炭土有机碳含量≥40%,有机质含量≥80%,黄腐酸含量≥10%,并且富含各种微量元素,保水性能好,还能够疏松土壤,持续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锞镪生物在全国多个土壤破坏严重的区域进行试验后发现,使用泥炭系列肥料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酸碱度趋于中性,土壤生态微环境得以修复。

特肥企业 需定位准、重服务

与会专家就特肥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期望。“营养型肥料会有一定的市场空间,而功能型肥料则要找准定位和卖点。”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清认为,在特肥产品上,要突出高效化、便捷化的卖点,开发能够以低成本来实现大规模生产的产品,以性价比打动农民。“现在企业可以对生物刺激素的功能进行深度挖掘,要做有针对性的功能,要对症下药,而不是搞‘十全大补’。”

“农资企业的角色,要从化肥供应商转变为综合服务商,要从产品经理转变为作物经理,改变农民的思维模式。未来评价产品好坏的标准,将不再是产品,而是服务。”陈清说。

特肥能够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从而减少肥料施用量,但好的产品还需要科学的施肥方式和施肥工具。“我觉得科学施肥不仅要有国际公认的‘4R’(正确的肥料、用量、时间和施肥位置)施肥原则,还要有另外2个‘R’,就是正确的施肥方式和正确的施肥浓度,这就对特肥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说。

“我们十分看好特肥的市场增长潜力。目前,土壤改良、功能型液体肥、植物诱导剂、植物蛋白和抗性元素,是特肥领域快速发展的四大新品类,其中土壤改良具有1.5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在特肥产品上,要突出高效化、便捷化的卖点,开发能够以低成本来实现大规模生产的产品,以性价比打动农民。”哈尔滨禾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平表示。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增加有机质 “留住”黑土地”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920/6701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