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经济作物,中国已连续30多年保持多项“世界之最”: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栽培品种最多的生产大国;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产业链覆盖最全的科技专业队伍;科技成果、选育品种数量等均位居世界首位。
它就是“吃瓜群众”的最爱——西瓜和甜瓜。《中国科学报》在近日举行的全国西瓜、甜瓜绿色发展观摩研讨会暨全国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活动60周年大会上获悉,西甜瓜常年占夏季上市水果总量70%以上。在世界种植面积10大水果中,西瓜居第5位,甜瓜排第9位。让人意外的是,我国吃瓜群众每年消费掉世界近70%左右的西瓜。
“吃瓜群众”最受益
我国西瓜种植面积稳居世界第一,除了因为“吃瓜群众”爱吃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西瓜在中国适宜种植区域广泛,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东部江浙沪,西部新疆、甘肃,中华大地处处种西瓜。
同时,西甜瓜品种多得惊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君璞告诉《中国科学报》,截至2019年6月,我国登记的西瓜品种接近2000个,甜瓜也有1000多个品种。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育成第一批西瓜杂交品种,经过不到十年时间,就在生产上得到了全部普及。
这么多新品种上市的背后,是农业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郑果所)所长方金豹研究员介绍,西甜瓜种质资源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1985年开始,郑果所牵头负责,共收集入库1700余份国内外西瓜、甜瓜种质资源。
2001年起,郑果所开始筹建国家西瓜、甜瓜中期库。2010年建成后,种质资源收集方向转向国外,重点收集西瓜、甜瓜的近缘种植物、野生种质、抗性种质和优质种质等,涵盖了西瓜属的5个种和甜瓜属的14个种,目前的保存总量突破4000份。
刘君璞介绍,进入21世纪后,杂优已经成为新品种育种的基础,育种目标更加趋于面向市场多元化需求的细分,如西北区域以金城5号等为代表的优质大果,适应性强、耐贮运类型品种;华南区域以新一号、广西5号等为代表的高抗、丰产、耐贮运无籽西瓜类型品种;东部区域以早佳8424、京欣、美都等为代表的适于设施栽培的优质类型品种等。
西瓜育种进入新阶段的另一个标志是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复旦大学等合作,2012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张西瓜基因组序列草图;2014年郑果所启动了西瓜、甜瓜基因组重测序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产销环节,西甜瓜产业组织化程度逐步提升。刘君璞说,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专业合作社、企业作为生产主体在主产区越来越多;商品瓜正在向品牌化销售发展;二、三产的大企业开始涉足西瓜、甜瓜专业化生产。
打造全产业链
“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全国西瓜、甜瓜生产规模总量目前已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刘君璞说。不过,由于二、三产业的强势发展,西瓜、甜瓜生产作为劳动力需求密集的集约型产业,人工成本逐年抬升,已超过生产总成本的50%。
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勇告诉《中国科学报》,由于成本价格不断攀升、销售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西甜瓜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另一方面,西甜瓜产业供需矛盾不断突出:生产品种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生产方式相对单一,不能有效调整生产方式;供给与消费档口单一,不能有效调动生产者能动性;信息不对称、销售中间环节较多,导致瓜农与消费者心理预期价格之间的矛盾。
此外,西甜瓜产业还面临着资源环境更加恶化,质量安全隐患突出,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仍待突破等瓶颈。
为了解决上述结构性矛盾,许勇认为,随着全球农产品大生产与大流通的格局基本形成,西甜瓜产业应进一步促进最佳生产要素配置向优势产区聚集。
缅甸、老挝、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园艺产品生产与供销方式变革,催生并分化了我国园艺产品秋冬季、冬春季,以及早春西瓜、甜瓜原有生产格局;海南大棚以及云南、重庆、四川攀枝花、新疆吐鲁番早春小拱棚以及露地生产,均直接影响内地大棚西瓜、甜瓜生产效益;长江流域与黄淮海区域早春与盛夏生产与供应,需要在全年供应中寻找亮点;冷凉地区东北、内蒙古、西北8—9月份生产与供应成为高品质西甜瓜下半年供应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可能成为新的产业亮点。
未来的趋势包括:由于按照市场需求“逆向”打通瓜菜全产业链的经营理念已经全面实施,组织规模化的瓜菜生产基地与瓜菜供给链成为产业发展必然;以良种与种苗等农资为载体实行农资订制服务,并引领产品结构调整及实现优质优价,成为全行业争相发力突破口;特色个性化的小宗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喜爱,由此带动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影响大众产品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以机械化智能化带动瓜菜产业标准化简约化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是未来产业生产技术革新的主要方向;“互联网+”以及外来资本与新兴企业形态的进入与融合,将颠覆农产品供应模式,进而变革生产方式。
许勇认为,西甜瓜产业质量提升的切入点是实现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即打造“差异化单品种跨区域标准种植四季品牌供应”的全产业链:从单品类单品种突破,从小众、独特品种切入,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根据特异化品种的生产适应性,依据全国乃至周边国家不同生态地区与生产设施禀赋,选择最合适季节、最适合地区组织生产;以最佳生产商的形式开展标准化生产,让最好农户帮助生产出品质最优、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实现终端销售拉动,或者与品牌化销售公司合作,以差异化的价格实现产品周年品牌化销售。
“未来将是一个‘跨’的新时代:跨界——种子商做苗场、鲜果商卖种子、生产商卖菜,融合发展;跨境——借助‘一带一路’倡议配置国内外最优生产要素,获得最高的市场竞争力;跨龄——利用最新的‘互联网’‘物联网’‘新材料’‘人工智能’来改造传统产业。”许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