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建设,各省涌现多个特色小镇,为村镇振兴事业奉献颇丰。为各村镇吸引更多优良企业合作,延伸农业经济发展项目。
特色小镇可以在一个几平方公里的土地空间内做精做强,成为最有基础和潜力的细分产业,或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手段,也是优化产业布局、‘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有益探索。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的出现,却在其中夹杂着一些“虚拟小镇”。这些小镇名不副实,质量不高,与实业振兴乡村的伟大战略相悖。由于特色小镇是新生事物,各方面的理解需要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因而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主要是存在一些滥用概念命名的虚假小镇,比如行政建制镇等;也存在一些缺失投资主体、并未动工建设的虚拟小镇,如一些主导产业特色不鲜明、规模小、链条短、技术差、缺少主导领军企业、没有形成集聚效应的小镇,这引发了概念混淆和负面舆论。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发改委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规范纠偏工作。将全国特色小镇名单中,淘汰整改了70个“虚拟小镇”、保留了996个。此次整治举措也是一种新尝试,根本目的是为了发挥警示作用,避免特色小镇建设出现乱象,引导特色小镇在正确轨道上前行。
利用科学规划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增强生活服务功能,构建便捷的“生活圈”、繁荣的“商业圈”,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把企业作为建设的主力军,引导企业进行有效投资,鼓励大型企业牵头建设特色小镇,培育特色小镇投资运营商,避免政府背上债务包袱。
整治特色小镇要做到严格监察,发展问题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推动特色小镇更好地成长壮大、规范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