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和秋天,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洄游进入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等到中华鲟宝宝长到15厘米左右的时候,再次携带它们旅居外海。中华鲟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
前不久,以“走进长江 走近中华鲟”为主题的中华鲟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海洋馆举行。活动现场,一名小朋友化身中华鲟公主,讲述中华鲟生长习性、洄游路线等常识,并代表中华鲟感谢一直以来为中华鲟保护事业努力的渔政、科考人员等,呼吁更多人保护中华鲟,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据介绍,此次科普行动旨在通过探寻中华鲟的历史踪迹,展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救助历程,引领更多人了解水生动物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参与到保护濒危水生动物中来。
作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有着“水中大熊猫”的美誉,在地球上繁衍存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恐龙时期。然而,近40年来,由于长江生态遭到破坏,这些珍贵的“活化石”面临着异常严峻的生存环境挑战。2010年,中华鲟估算仅剩57尾。研究表明,如果不对长江环境做出改变,野生中华鲟可能10年后就会消失。
北京海洋馆总经理胡维勇介绍说:“长久以来,北京海洋馆一直力图通过丰富物种展示,引发人们对海洋生命的关注;通过多样化的科普行为,加深人们对海洋的理解与认知;更期望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与技术研发,实现对海洋生命的积极救助,践行海疆文化与海洋环保理念的推广。自2005年起,北京海洋馆便已经启动了中华鲟保育项目,并凭借多年来自身的经验,创造了一套独特的保育方案。同时,作为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海洋馆在对中华鲟的保护上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此次中华鲟保护科普宣传月的启动,是北京海洋馆对海洋保护承诺的积极践行。作为国内最早的海洋馆之一,北京海洋馆还将承担更多水生动物保护责任,继续深化科普教育、创新游玩体验、深耕社会公益。”
在活动现场,北京海洋馆还发起了“聆听国宝的声音”体验活动,到访者在静谧的中华鲟馆体验人与自然的心灵互动;开设的中华鲟科普讲堂,力图通过对中华鲟物种的知识普及,唤起公众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关爱,号召公众承担起对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
启动仪式上,北京海洋馆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还举行了签约仪式。据了解,过去15年中,双方联手救助了国内第一尾个体最大的野生中华鲟“厚福”,更围绕中华鲟的保护研究和科普展示,开展了大量合作并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双方将基于合作基础和技术优势,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继续开展中华鲟保护性展示、驯养保育、基础科研、保护宣传等方面的工作,继续探索中华鲟保育之路。
“未来,北京海洋馆将推出一系列活动,让更多人深入了解中华鲟与濒危水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培育公众建立起维护海洋生态、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生态意识。”胡维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