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海水鱼,绿色养殖才有生命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07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863
内容摘要:深海抗风浪养殖网箱作业现场。资料图由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等单位共同研究培育出的虎龙杂交斑是第一个被国家认定的石斑鱼新品

 

深海抗风浪养殖网箱作业现场。资料图

 

 

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等单位共同研究培育出的“虎龙杂交斑”是第一个被国家认定的石斑鱼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遗传性状稳定、口感好、价格亲民等特点。资料图

如今,海水鱼类已经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为人们提供了优质的蛋白来源。作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鱼产业近年发展迅速,成为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健康、安全水产品追求的主力之一。与此同时,粗放养殖造成近海环境破坏、海水鱼良种覆盖率偏低以及受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海水鱼养殖业发展面临困境。如何推动海水鱼产业向工业化养殖、绿色养殖、深远海养殖等方向高质量发展?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海水鱼类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年养殖产量超过140万吨,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制约我国海水鱼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提出要统筹优化主要养殖品种与养殖模式的产业布局及产业结构,促进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海水鱼主要有三大养殖模式

发展历程与产量变动。我国的海水鱼类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规模化养殖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1984年,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量仅为0.94万吨,但在渔业“以养为主”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快速发展,随着南方海水网箱和北方工厂化养殖的兴起,海水鱼类养殖产量在2002年和2012年先后突破50万吨和100万吨,到2017年,全国海水鱼类养殖年产量已达141.94万吨。

养殖种类与养殖产区分布。目前我国已开发近100种海水养殖鱼类。2017年统计产量排在前10位的品种分别为大黄鱼、鲈鱼、石斑鱼、鲆鱼、鲷鱼、美国红鱼、军曹鱼、河鲀、鰤鱼和鲽鱼,总产量82.93万吨,约占全年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的65%。近12年来,大黄鱼、石斑鱼、海鲈的产量增长较快,鲆鱼2015年后产量有所下降,其他品种稳中有升。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区域遍布广东、福建、山东海南天津等10个沿海省市,其中广东省产量最高,为54.04万吨。

主要养殖模式。目前,我国的海水鱼类主要有陆基工厂化、海上网箱和岸带池塘三大养殖模式。2017年,三种模式的产量分别为24.01万吨、70.24万吨和47.69万吨。工厂化养殖分为流水养殖与循环水养殖,网箱养殖包括普通网箱和深水网箱。近年来,国内研发了大型围栏(围网)、养殖工船、大型钢结构网箱、深海渔场等养殖设施,推动中国海上设施养殖技术进步。

科技进步显成效

在过去的30多年中,科技在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苗种繁育技术取得突破、良种引进与良种选育成效显著。突破了一批海水鱼类的亲鱼培育、生殖生长调控和苗种繁育等关键技术,实现苗种规模化生产;大菱鲆、美国红鱼等良种引进成功;培育出了大黄鱼“东海1号”、牙鲆“北鲆1号”、“大菱鲆“丹法鲆”、石斑鱼“虎龙杂交斑”等一系列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的新品种,推动了海水鱼养殖良种化进程。

海水鱼类营养需求研究不断深入,配合饲料普及率逐步提高。研究海水鱼类品种的基础营养需求,为开发养殖专用配合饲料提供了精准营养需求参数;针对大菱鲆、大黄鱼、石斑鱼、卵形鲳鲹等海水鱼品种,开发出多种可替代饲料鱼粉的新型蛋白源及新型环保高效配合饲料,有效降低了产业对鲜杂鱼、国外进口鱼粉的消费量。

查明多种病害病原,疫苗研制取得新进展。开展系统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主要病害的病原与致病机理,研发鱼病健康防控技术,在疫苗研制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华东理工大学的大菱鲆腹水病疫苗、鳗弧菌疫苗,西安斯凯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鱼乐”多联疫苗等均已获生产批文。

养殖工程技术不断进步,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建立近海小型网箱、工厂化流水养殖和岸带池塘等设施化养殖模式,研发并应用工厂化循环水系统、抗风浪深水网箱、工程化池塘和大型围网、围栏、养殖工船等先进养殖设施与工程技术,推动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向绿色高质量方向转型和发展。

产业难题待破解

我国要实现海水鱼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尚存在资源环境制约、生产方式转型、技术工艺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等问题。

海水鱼类养殖品种集中度偏低,良种选育研发滞后。2016年我国海水鱼养殖产量仅占全部海水养殖产量的7%,总量偏少。具备一定养殖规模的海水鱼类近30种,品种集中度不够。目前海水养殖鱼类12个申报审定的新品种中,半数为鲆鲽类,良种覆盖率较低,种质退化严重,亟待推进种业创新,培育新品种,从源头保障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海水鱼类主要养殖生产方式粗放,适养空间拓展能力不足。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现阶段仍以传统、粗放的养殖方式为主,深远海养殖工程装备落后、配套保障能力弱、适宜养殖品种与相应养殖技术研发滞后,影响了近海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亟需实施“绿色发展”升级改造工程。

缺乏应急机制与保障措施。海水鱼类养殖疾病防控缺乏有效手段、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偶有发生、配合饲料普及率不高等问题较突出,亟需研发养殖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配合饲料普及率,建立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

产业链末端的加工产品开发不足,市场拓展受限。目前,在海水鱼养殖产业中,养殖鱼类加工产品种类少且规模不大。加工、流通及服务产业发展薄弱,亟待完善产业链,促进养殖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从业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海水鱼养殖产业中仅有少数几个品种成立了产业协会,在行业自律、生产者行为协调、市场风险应对等方面的产业组织化建设明显不足。同时,从业人员年龄老化、思想观念陈旧、素养技能不高等问题突出。

对策建议解难题

“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是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绿色发展的具体追求。针对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三大主导生产方式,突出绿色发展,协调好海水鱼类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推进海水鱼类传统养殖方式向工业化转型升级。建议加强海水鱼类工厂化循环水、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装备与技术研发,推动海水鱼类养殖模式转型升级。研发绿色环保新型养殖网箱,优化网箱养殖布局和工艺,建立生态友好型健康养殖新模式。在海水鱼类主产区建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工程化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近海传统网箱养殖升级模式”示范样板,推动全区域养殖产业升级。

研发高效专用配合饲料及绿色安全病害防控技术。加强专用配合饲料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建议限制鲜杂鱼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海水鱼类流行病学研究,加快多价、多联疫苗的开发和使用,逐步替代传统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科学规范水产疫苗审批流程、支持水产养殖疫苗推广,为海水鱼养殖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构建深远海养殖生产方式,拓展海水鱼类养殖新空间。着力构建深海抗风浪网箱、大型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主体模式,打造深远海养殖技术研发、设施与装备制造和安全高效养殖基地,构建深蓝渔业生产体系,实现我国海水养殖空间的有效拓展和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助力我国“蓝色国土”长期守护。

加强海水鱼加工、流通、服务业培育,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研发海水鱼类绿色高值化加工技术及适应市场需求的加工产品,引导大众消费观念的转变。加强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培育海水鱼品牌产品,通过延长产业链引领海水鱼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制定适宜的财政补贴政策,促进养殖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建议对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近海传统网箱养殖升级模式”“工程化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给予资金补贴,鼓励向绿色养殖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本文作者系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海水鱼,绿色养殖才有生命力”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907/6686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