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县安子村制种技术培训会现场,前来参会的农户络绎不绝。资料图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是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必要举措。作为农业的源头,民族种业的崛起关乎我国农业发展大计。我国多数贫困地区往往地处偏远,资源有限,但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种子产业独具优势。
近几年来,四川北川、福建建宁、甘肃张掖、贵州威宁等地依托当地自然条件优势,依靠制种产业、特色种植业摘掉了穷帽。杂交水稻、玉米、马铃薯、藤茶、榨菜等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优质品种已经逐渐成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法宝。将脱贫攻坚与贫困山区特色种业发展相结合,以种业扶贫带动当地产业化发展,实现精准扶贫和可持续扶贫,既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得到一份可持续收入,又满足了当今种业市场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可谓一举两得。
制种基地建设 为贫困山区开启增收致富路
位于秦巴山区的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13年以来,结合当地情况和相关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北川羌族自治县兴羌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县内的省级贫困村建立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上万亩,每年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手把手传授马铃薯良种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要点等相关技术,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了销售难题,订单式制种为北川山区贫困农户带来了可持续的收益。自公司入驻以来,收购马铃薯种薯上千余吨,提高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也鼓起了当地村民的钱袋子,通过发展制种产业使平均每亩增收2500元左右。
2018年,北川已达到脱贫标准,这个曾经受灾人数最多、重建任务最重、被灾难阴霾笼罩的贫困县,终于摘掉了穷帽。在漫漫脱贫路上,制种产业为当地农业增效和农户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福建省建宁县是我国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县之一,县里依托产业扶贫开启了村企合作整村推进的新模式。通过“村级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种业一体化经营模式,与湖南隆平、安徽荃银等信誉高、实力强的种子企业签订村企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制种基地。统一品种布局、统一签订合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种子收购等“五统一”式的基地管理方式,使制种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018年,建宁县有福建禾丰种业等13家种子企业与16个村开展村企合作,共计面积1.55万亩,村企合作整村推进可为村集体增收120万元,参与村企合作整村推进的贫困村(空壳村)平均增收6万元,辐射带动全县贫困户534户发展水稻制种面积4930亩,农户亩增收200元以上。
在广西,万川种业公司结合生产需要,通过优先选择贫困村进行订单制种,促进了隆安县、上林县等地的制种基地建设,为当地制种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和支撑。经过考察评估,公司在南宁市隆安县、上林县等地的贫困村与230户贫困户、种植户签订玉米订单制种协议,面积累计1500多亩,收购价格略高于市场价格0.1元-0.2元/公斤,以每亩平均产量250公斤计,共支付当地农户制种款543万元。
品牌创建 成为脱贫攻坚“新抓手”
在贵州威宁县,良种发挥的品牌带动效应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新品种研发、引进和推广,5年来贵州卓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新品种推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领产业发展,不断向农户提供包括水稻、玉米、蔬菜在内的优良品种共计70余个。其中水稻、辣椒等新品种推广300多万公斤,惠及省内贵阳、遵义、毕节、黔南、黔东南、铜仁等地10万余农村人口,帮助农户实现就业增收、脱贫致富,其中贫困农户5290户增收4300万元。
贵州卓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力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为贫困地区源源不断提供良种,通过优质稻、优质蔬菜等品种引领,打通全产业链,打造“贵卓”“贵龙情”“缔结者”“力合”“冷水河”等种子知名品牌,品牌效应辐射省内外,带动当地增收上百亿元。
其中,通过优质水稻品种打造的“白果贡米”品牌,于2017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带动当地优质稻种植上万亩,每年增加收入500万元以上,其中贫困农户342户增收40多万元。
在闻名中外的“中国榨菜之乡”涪陵,一颗小小的榨菜不但成了当地闪亮的名片,也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法宝。响亮的品牌离不开优质品种的引领。重庆市渝东南农科院大力开展榨菜原料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先后育成“涪杂系列”“青晚1号”等优良品种10余个,并以低于市场价20%的优惠价通过政府采购免费发放到种植农户手中,免费提供配套的制种、栽培和运输技术,为种植户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据悉,2015-2018年,重庆市渝东南农科院每年发放榨菜良种15000公斤,涉及涪陵区22个乡镇,惠及农户16万户,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平均增产10%~15%,每亩每年增收约五千万元。2019年,在区级3个贫困村建立了种子生产基地1000余亩,惠及贫困户300余户。
目前,涪陵榨菜原料年种植面积扩大到72万亩,良种覆盖率95%以上,农户增收1亿余元,累计产生了近2000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涪陵区特色产业扶贫和种业扶贫的有力保障。
在广东,“福平”番薯以皮薄无筋、香、甜、软、糯等特点在近几年迅速获得了消费者热捧。“福平薯”如今带动17户贫困户和非贫户90多户种薯1000余亩,年产值近200万元。
结对帮扶助脱贫 精准扶贫显成效
作为我国种子行业主管部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充分发挥种子行业优势和体系优势,在我国重点贫困区县开展的对口帮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作为当地脱贫攻坚的“智囊团”,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为当地产业发展切诊把脉、献计献策。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区,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成为当地特产和重要地理标志,第一脱贫要务便离不开青稞特色产业的发展。在对扎囊、八宿两个深度贫困县的对口帮扶工作中,种业管理司以青稞良种水平作为重要抓手,致力通过推动青稞产业发展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在2019年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工作中,扎囊县被认定为国家青稞良种繁育基地,种业管理司支持并委托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院为扎囊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打造青稞良种繁育基地,保障了青稞产业发展的源头动力。
种业管理司不但为当地制定了青稞特色产业发展“路线图”,也为两县的脱贫攻坚战备足了“草粮”和“弹药”。2018-2019年,种业管理司会同西藏农牧科学院等单位累计向两县免费提供良种8.22万公斤,价值49.22万元,可供种植面积5150亩。其中,良种供应使扎囊县青稞良种覆盖率提高了10%,亩平均产量提升约30公斤。为提高贫困户的种植积极性,发放去杂去劣雇工补贴费11.50万元,追肥尿酸4.8吨,价值1.2万元。同时,在两县组织开展青稞高产栽培实用技术培训班3次,培训农牧民300人次以上,极大地提高了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切实提高了当地的产业效益。
像这样立足当地特色资源,通过对口帮扶实现脱贫致富的不止一例。2016年,原农业部种子局党总支在湖北省来凤县三胡乡安子村调研中发现了当地得天独厚的杂交水稻制种优势。为充分发挥安子村的制种潜力,为中种集团与当地产销合作社搭起了“合作桥梁”,补齐了当地水稻制种市场主体和配套技术设施的短板。“傻瓜式”的制种解决了农资、技术、销路等一系列问题,免去了农民后顾之忧。自2015年起,安子村水稻制种由200多亩发展到1680多亩,制种单产与过去相比翻了两三倍,平均每亩收益实现5000元,水稻制种带动全村56户、周边村91户贫困户脱贫。
随着种业管理司推进的藤茶良种繁育基地项目资金和各项补贴政策的实施,藤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让不少贫困户走上了致富之路。2018年,来凤县已经建成藤茶基地7.3万亩,初加工厂28个。120户藤茶种植户与藤茶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其中68户贫困户藤茶收入达85万元。
三年来,与安子村党支部开展“联学共建”,大力推进当地发展水稻制种、藤茶生产等特色产业,结对帮扶效果显著。截至2018年6月,安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由109户下降到14户。
作为企业与政府的纽带,中国种子协会和中国种子贸易协会(以下简称“种贸协”)也在种业扶贫中充当了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的“粘合剂”,推动行业凝心聚力,积极引导种企到贫困区县投资创业,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
2019年玉米播种前夕,中国种子协会在河北省平泉市举办良种捐赠和良法培训,现场向平泉市和隆化县捐赠了价值近15万元、可种植3200亩的玉米良种,受益贫困户691户。种贸协根据内蒙古赤峰市地形气候特点和农民实际需求,在当地林西县开展定点帮扶,举办“种子捐赠+技术培训”活动,带领中种集团、中种国际、京研益农、赤峰丰田四家企业向林西县捐赠包含玉米、油葵、辣椒在内价值35600元的大田及蔬菜优质种子,可供种植面积530亩。
良种加良法的配套供给不但为各地实施种业脱贫提供了简单可行的方案,也为我国民族种业的一步步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种业扶贫已成为脱贫攻坚中一项切实高效的产业扶贫方案,帮助无数贫困地区实现了脱贫出列。制种产业、特色种植等产业的发展正如在贫困土壤中播下的一颗致富良种,静待风雨过后,必将枝繁叶茂,生机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