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地处黄河北岸,这里是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黄河悬在地上,曾多次改道。多年来,其自然环境和兰考县一样,水患、风沙、盐碱地,给这方土地带来了深重灾难。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影响了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护迫在眉睫。
1964年开始,一群中科院顶尖科学家来到这里,治好了盐碱地。之后,他们还进行农业综合开发。
河南省因为本身靠近黄河,再加上地下水位太浅,不足一米。土壤将水吸附上来,水分很快蒸发,盐分则留在了土壤表面。加上黄河水侧渗到周边土地,加之当时认识所限,修筑了大量的引黄灌溉工程,抬高了地下水位,盐碱地由此产生。针对这一现象,专家们开始了修改了引黄水系作业。并为村民打造了五眼深井,选用井水浇地,将盐分冲走,就这样村里粮食产量瞬间提升。
55年后的今天,当年的有志青年早已风华不再,但河南这篇盐碱地却成了一片肥沃的田野。这些科学家向国家争取了资金,给当地打了255眼机井。从1965年起,封丘的粮食平均单产再未低于过100斤,盐碱地从50.4万亩减至1969年的不足30万亩。河南省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也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逃荒要饭,到七十年代末的人均收入不足100元,1990年的541元,已经发展2018年的11390元。
几代科学家的坚守,让河南这片土地得以天翻地覆的变化,让该省农民的生活发生巨变,从吃饱了肚子,到挣上票子。如今,很多农民已从世代耕种的土地上走出来,每年外出打工已达二十二万人次。封丘把农业产业的链条不断拉长,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