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林业种植 » 正文

高产红枣的种植管理技术有哪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27  浏览次数:81763
内容摘要:红枣属于枣属植物,因为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泛,被人们称为“铁杆庄稼”,而且耐旱、耐涝,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环-磷酸腺苷,能够促进肌肤细胞的代谢,经常食用可以起到养颜补血的作用,有着非常不错的营养

红枣属于枣属植物,因为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泛,被人们称为“铁杆庄稼”,而且耐旱、耐涝,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环-磷酸腺苷,能够促进肌肤细胞的代谢,经常食用可以起到养颜补血的作用,有着非常不错的营养价值,那么要种植出高产的红枣需要掌握哪些种植管理技术呢?接下来一起去看看吧!

一、环境选择

虽然枣树的适应性很强,但是空气、水源、土壤等条件好的地方更加有利于枣树生长。

当然,地势平坦,排水条件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区还是最佳选择。在山区或者丘陵地区种植枣树的时候,要选择向阳面进行种植,这样枣树才能得到充足的光照。

二、育苗选种

红枣种苗不同于别的的水果,并非简单的任意一支果树苗就可以作为种苗,红枣的种苗需要经过嫁接的方法获得,也可以通过根蘖繁殖来培育。根蘖繁殖的方法简单易操作。

一是选好作根蘖的母树,长势好,无病虫害的树是最佳选择。

二是从母条上取苗木,之后就可以直接栽植。除了根蘖繁殖,嫁接也是果苗栽培的常用方法。

嫁接的方法也容易上手,这样的果苗繁殖的速度快,品种纯正,质量好,还容易成活。

三、种植时的注意事项

枣树苗对坑的深度以及宽度是有特殊要求的,通常在70公分以上,可以挖成圆形或方形的坑。

在挖掘大穴的时候,注意不要把表面的土和穴底的土放在一起,一定要分别放置。穴底要整理平整,不能坑坑洼洼的,这样栽培红枣时,才不能窝根。

四、施肥管理

1、肥料的选择标准是以鸡粪、绿肥为主,再混合磷钾肥。枣树幼时,每亩地施加约2000到2500公斤肥料,以后逐年增加。

追肥的话每年是三次,第一次追肥在发芽的前期,到了第二次的时候是在花谢的时候,采收前的一个月是第三次,一株用0.1公斤-0.5公斤尿素就行,当然,也可以使用多元复合肥。

基肥:复壮树势,提高树体营养水平,关键是加强地下管理,秋施农家肥,增加树体的贮藏营养。

在枣果实成熟后落叶前每株施有机肥(厩肥、人粪尿等)70-100公斤,磷、钾肥1-1.5公斤,在发芽、开花、果实膨大期各施一次复合肥或氮肥1-5公斤。施后浇水。无灌溉条件的应雨后施肥。另外,枣树根系比较发达,喜深厚而疏松的土壤。

根部追肥:一般在4月上旬进行,冲施含腐植酸水溶性冲施肥料一次,600ml/亩。有利于断根伤口的愈合,并能提高地温,刺激根系的生长减少根系的冻害。

五、病虫害防治

1、枣树主要预防是枣疯病、枣锈病、枣粘虫、枣树炭疽病等等。具体的防治措施是在枣树发芽前的时候喷洒一次5°Br石硫合剂,喷洒800倍-1000倍杀灭菊酯。

枣树生病若是严重,不得已可以将病根直接铲除,要是发现的时间早,不严重,将生病的枝丫砍掉。

2、开甲技术可以阻断地上的部分营养输送给根部,帮助枣树提高坐果率。不过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落花重,头蓬花坐果难的,开甲时间安排在盛花初期,落果重的安排在盛花后。

开甲的地方应该在于地面相距25厘米处,随着种苗的生长,应逐渐提高开甲的部分,开甲宽度半厘米,切口尽量平整,避免伤到木质部。

综上所述,如果农民朋友想种植出高产的红枣,就要掌握好正确的种植管理技术和科学的田间维护技巧,希望本文可以帮助到大家。

关于红枣种植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农村网其他农业内容。

推荐阅读:中秋节的禁忌有哪些?不清楚的一定要看看!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高产红枣的种植管理技术有哪些?”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827/7460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