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科研传承一甲子 瓜甜如蜜产业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23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243
内容摘要:中国的西瓜甜瓜种植地区广泛,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从事西瓜甜瓜专业的科技人员很少,20世纪
       中国的西瓜甜瓜种植地区广泛,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从事西瓜甜瓜专业的科技人员很少,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西瓜甜瓜都属于薄弱的小产业。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西甜瓜的生产与科研均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种植业中的新兴产业。如今,中国已连续30余年成为世界上西瓜甜瓜种植面积最大、栽培品种与产量最多的生产大国;已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门类最全的西瓜甜瓜科技专业队伍,科技成果、选育登记品种数量等位居世界前茅。近日,在新疆昌吉举行的“全国西瓜甜瓜绿色发展观摩研讨会暨全国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活动60周年大会”上,几代西瓜甜瓜科研工作者聚首,共同追忆那些值得回顾的往昔岁月。

西甜瓜产业起点低、发展快

西瓜在世界十大水果中居第五位,西瓜甜瓜又是我国传统的夏令水果,占夏季上市水果总量的70%以上。西瓜甜瓜的种植周期短、比较效益高,是帮助农民增收显著的经济作物。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西瓜甜瓜总面积不足百万亩,生产水平低下,主栽品种以地方农家品种为主。在政府的重视支持下,西瓜甜瓜生产与其他农业作物一样逐步得到恢复。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西甜瓜专业委员会负责人、中国农科院西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君璞介绍,1959年,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中央农业主管部门将西瓜甜瓜生产列入了经济作物的种植计划,还在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设立了西瓜甜瓜专业研究机构,使我国的西瓜甜瓜生产与科研由此得到有计划、有领导地积极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国西瓜甜瓜面积达到500多万亩,西瓜种植规模仅次于前苏联居世界第二,甜瓜种植规模居世界第一。

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国家对瓜果生产等实施产销放开、市场调节的政策,进一步激发了生产者的积极性。1984年-1987年的高速发展阶段,全国每年西瓜播种面积平均增长率为44.7%,西瓜与甜瓜的生产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的西瓜甜瓜产量基本上满足了城乡居民夏季对西瓜甜瓜的消费需求。

之后,西瓜甜瓜的播种面积逐年增加,1988年增长到1700余万亩,占当时世界西瓜甜瓜总面积的1/3以上,1998年,全国西瓜甜瓜播种面积达到2000万亩以上,接近世界西瓜甜瓜生产总面积的1/2。近20年来全国西瓜甜瓜面积虽有年际波动,但年播种面积均保持在3500万亩左右,持续保持世界第一。

60年科研生产协作坚持不懈

1959年,我国第一个西甜瓜专业研究机构——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瓜类研究室成立,邹祖申是第一任主任。同年秋天,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在兰州西固的瓜产区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西瓜甜瓜生产座谈会”。会议在交流全国西瓜生产情况的同时,确定了开展全国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的主要内容:一是组织推动全国西瓜甜瓜地方品种的收集整理,二是进行调研总结各地西瓜甜瓜主产区的群众栽培经验。这次会议标志着全国性西瓜甜瓜科技协作活动由此正式启动。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疆、甘肃的部分科教单位分别从前苏联引种了少量西瓜品种,丰富了我国的西瓜品种资源。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等还自主开展了西瓜甜瓜育种工作,如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育成了西瓜常规品种“兴城红”“旭东”以及无籽西瓜品种“无籽三号”;湖北荆州地区农科所育成了甜瓜常规品种“荆农四号”等。

说起这段历史,不得不提起8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20世纪60年代中期,吴明珠在吐鲁番、鄯善等地收集整理了地方甜瓜品种44个,不仅为新疆瓜建立了第一份资源档案,更从其中的优良品种中,系统选育提纯了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近30个新品种。她培育的甜瓜新品种种植面积曾占新疆商品瓜区总面积的80%。在会上,吴明珠深情地说:“我一生与瓜结缘,1955年来新疆从事西瓜甜瓜研究工作,作为西瓜甜瓜研究队伍的普通一员,有幸见证了我国西瓜甜瓜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

1981年,受原农业部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主持“全国西瓜育种协作组”工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深入开展西瓜甜瓜的育种协作,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将原有“西瓜育种协作组”进一步细分为西瓜杂优利用育种协作、抗病育种协作、无籽西瓜育种协作和甜瓜育种协作4个专业组,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又增加西甜瓜砧木育种协作组。此后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主持的全国西瓜甜瓜协作组一直以全国科研与生产协作组和各专业协作组的统分结合的形式开展活动。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国家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我国的科技事业有了新发展,科技投入大量增加,科研项目不断增多,并增设了一些新机构、新体系。在此期内,国家十分重视西甜瓜行业科研生产的发展,先后把西甜瓜科研项目列入科技部国家863科研计划,2006年科技部批准设立了“国家瓜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原农业部组建了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西甜瓜产业是其中之一。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许勇介绍,目前体系有6个功能研究室26名岗位专家,22个综合试验站。可以说,西甜瓜产业有了一支服务国家目标的科技队伍,分布在产业的各个环节和各主产区,不断推动西甜瓜产业高质量发展。“瓜农有什么产业难题,会迅速反馈到体系,体系就会梳理和凝练出制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作为重点研发任务。”西甜瓜体系集成熟化了“瓜菜轮作换茬”“配方肥施用”“瓜稻水旱轮作”等新技术,深受农民欢迎。

科技硕果推动产业兴旺

我国西瓜甜瓜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整理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牵头负责。截至目前,国家西瓜甜瓜中期库共收集入库4000余份国内外西瓜甜瓜种质资源材料,为新品种选育和种质保存奠定了基础。

在西瓜杂优利用育种研究方面,我国虽然起步晚,但在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发展速度快、效果显著。20世纪70年代末育成第一批西瓜杂交品种,经过不到十年时间,在生产上全部普及了一代杂交品种。其中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选育的“郑杂5号”“郑杂7号”“郑杂9号”,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选育的“京欣1号”,河南开封选育的“汴杂7号”“开杂2”号等都在当时成为各主产区的主栽品种。92岁的王坚是西瓜甜瓜行业贡献突出的老专家,他主持育成的西瓜品种有“郑杂”系列有籽西瓜、“黑蜜2号”无籽西瓜等,其中“郑杂5号”与“黑蜜2号”均曾经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一代西瓜早熟品种和无籽西瓜品种,尤其是“郑杂5号”曾畅销数十载而不衰。他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与协作活动,对我国西瓜甜瓜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西瓜生产用种基本都采用了杂交一代优良品种,甜瓜品种的杂交一代品种生产应用达到80%以上,主栽品种多数是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己培育的优良品种。近20年来我国西瓜品种已经历了4次主要的更新换代,从21世纪初第一批拥有育种自主产权的“京欣系列”替代了台湾品种“金钟冠龙”后,又由“华欣系列”到今天的“京美系列”。一批新选育抗病耐裂适宜内地种植的新疆哈密瓜品种东移南扩走出西北,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精品瓜产业。良种带动产业竞争力提升与营销模式变革。特别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西甜瓜育种家们在品种上严格把关,技术上精益求精,繁育出一批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特色专用、高产高效、适宜机械化生产、轻简化栽培、多抗广适的新品种,加速了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西甜瓜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甜瓜育种方面,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新疆葡萄瓜果研究所等单位培育出“皇后”系列、“含笑”系列等品种成为新疆厚皮甜瓜生产主流。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江苏省蔬菜研究所、新疆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育成了“郑甜1号”“维多利亚”等优良品种。这些国内选育的优良新品种在生产中的推广普及,打破了我国厚皮甜瓜原来由伊丽莎白等海外进口品种一统天下的局面,对提高我国甜瓜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在西瓜甜瓜地膜覆盖、小拱棚双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普及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和成效,不仅使我国的西瓜甜瓜产量、品质提高到新的水平,而且成倍增加了经济效益,同时使原来只能在西北地区栽培的厚皮甜瓜在我国东部地区大面积东移栽培成功,为农民依靠西瓜甜瓜增加收入开辟了新途径。西瓜甜瓜利用地膜覆盖栽培面积约占全国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总面积的1/5。厚皮甜瓜利用日光温室及大棚设施栽培,在山东省、河北省等北方地区获得早期上市,亩收入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经济效益。在设施栽培中利用无土栽培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地区都有规模不等的无土栽培绿色瓜果基地。

回顾历史,中国西瓜甜瓜产业当今兴盛局面的产生和形成,不仅与改革开放的创新推动、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投入密切相关,更与几代西瓜甜瓜科技工作者、生产者的辛勤奉献以及60年来始终坚持全国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活动都是分不开的。老一代科研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为我国西甜瓜事业开创与发展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卓有成效的科研与生产协作,将继续促进西甜瓜科技与生产可持续绿色发展!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科研传承一甲子 瓜甜如蜜产业兴”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823/6664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