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老井”换新颜 穷村奔小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22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101
内容摘要:嵩山脚下有个老井村,老井村村如其名,在村东头那口老井井沿上,提水麻绳勒出的道道槽痕诉说着村里的吃水难。从老井向西走一公里

嵩山脚下有个老井村,老井村村如其名,在村东头那口老井井沿上,提水麻绳勒出的道道槽痕诉说着村里的“吃水难”。从老井向西走一公里,半山坡上的破窑洞道出了村民曾经的“住房难”。再往西走两公里,一排排住宅楼则是如今村民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碎石小路到水泥大道,从吃水难到家家通上自来水,从破窑洞到现代化社区,从年轻人争相外出打工到回村就业,这些变化印证着老井村从穷山沟到小康村的巨大转变。

这些变化都离不开河南“最美村官”、老井村党支部书记刘庭杰30年如一日投身农村、服务乡里,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带动,和村民一道解决了出行、吃水、用电等难题,把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还捐资一亿多元为村民建起了现代化社区,让老井村从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的穷山沟,一跃成为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的小康村。

“小家过好不算‘能’,大家过好才是‘能’!”

老井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东南的山沟里,因村子里有一口据传是清朝时期修建的老井而得名。“老井吃水贵如油,好小伙娶不上赖媳妇”,这句在村里流传多年的顺口溜道出了老井人的无奈。

1963年出生的刘庭杰不到10岁就开始帮着家里担水,记忆里年少时一直饥肠辘辘。初中毕业后,为了填饱肚子,他下矿挖煤,到周口贩煤,再把当地的西瓜拉回登封卖。他说:“每天鼻子里都是煤渣,只要能多赚点钱,再苦再累也愿意。”就在那段用命挣钱的日子里,刘庭杰听说镇里要为村民打井,毫不犹豫带头捐了500元,这在当时比国家公职人员一年的工资还要高。

这一捐,惊动了时任大冶镇党委书记刘圈,他特意找到刘庭杰,劝他回村竞选村干部,“老井村如今一没有路,二没有水,村集体经济是个空壳,就需要像你这样有干劲、有头脑的人带着大家往前奔。小家过好不算‘能’,大家过好才是‘能’!”

1988年,刘庭杰当选老井村村委会主任,两年后又当选老井村党支部书记。出行难、用水难、用电难、咋致富等问题都落在了他的肩上。

“要致富,先修路”。当时老井村都是土路、山路,村民种地、外出都是肩挑背扛,想做点小生意十分艰难。刘庭杰便发动村民放炮开山,堆石填土,修起了村里第一条沙石路,把老井村和山外的世界连在了一起。但老井村水土流失严重,修好的路被一场雨就冲坏了。刘庭杰又多次带领村民对道路进行整修,终于在2008年建成了环绕全村、并与县道对接的水泥路。

“自从水泥路修好后,村里很多人买了摩托车,有些还买了轿车,到村办企业上班,去附近煤矿打工,都便利多了。”村民吴运良感慨,老井村祖祖辈辈“出行难”问题终于解决了。

1993年,刘庭杰筹资30万元,历时半年,打了一眼256米的深水井。水有了,他想着村里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不能没有自来水,干脆一步到位,架设入户管道,给村里的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结束了老井村人担水的漫长历史。1998年,刘庭杰又筹资100多万元,架设和改造了村内的高低压线路,解决了老井村的生活和工业用电问题。

路通了,水来了,电有了,村民生存的基本问题解决了,如何让村民发家致富又提上日程了。当时的现实状况是,老井村石厚土薄,村民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刘庭杰思来想去决定发展村办企业。

“如果赚了,大家共同分红,如果赔了,我按银行利息给你们付钱。”为了打消村民不敢投资的顾虑,刘庭杰带头把自己的所有家当投进去,向大伙儿郑重承诺。就这样,老井村先后创办了水泥制板厂、钢窗厂、粉沙厂和耐火材料厂,穷山村有了像模像样的集体经济实体,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500元一跃突破1.2万元。

“不盖就不盖,一盖管几代!”

经过几十年摸爬滚打,刘庭杰逐渐经营起拥有煤炭、房地产、旅游、文化、金融等跨行业、多产品的锦鹏集团。致富不忘本,他山里人的朴实劲儿越发显现。

近年来,刘庭杰建起了登封市首家五星级酒店,服务当地旅游业发展;在新疆投资水泥厂,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作贡献;在海南建设国际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园,助力海南自贸区现代农业发展。他用这些项目挣来的钱不断“反哺”老井村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

每逢重大节日,刘庭杰都要跟家人一起带着米、面、肉、油和慰问金,送给村中的贫困家庭和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对村里每位考出去的大学生,他每年都会捐助5000元生活费用。

2011年春节,刘庭杰给村里困难户和孤寡老人送慰问金和年货时,又发现了新问题:一些村民的房子破败不堪,很多家庭为了盖新房背上沉重的债务。

怎样让乡亲们也能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和高品质的新农村生活?刘庭杰萌生了为老井村人捐建一座现代化社区的想法。家人听了后表示异议:“捐一个亿,你这些年才挣了多少钱?”员工也很担心,问他:“从煤炭行业转型的企业尚未走上正轨,一个亿捐出去,公司再需要投钱时会不会捉襟见肘?”

刘庭杰力排众议,说服了家人后,决定捐款为全村居民盖楼房、建社区。2015年底,两期共14栋7层住宅楼全部建成。社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卫生、生态绿化等配套设施齐备,1.23亿元建设资金全部由刘庭杰个人无偿捐助。

老井村400户村民全部搬迁新居,冬天有暖气,做饭有燃气,屋子又亮堂……没掏一分钱,就分到了108平方米三居室的村民刘玉山笑着说:“多亏村里刘书记,老井村人的生活,从没像现在这么红火过。”

“为民着想,就会受民拥戴。”刘庭杰说,社区建设时最让他感动的是,村里只用了两天时间,56户涉及拆迁的村民就全部签字同意了。

老井村的现代化社区实现了“七通六有两集中”:通四级公路、自来水、电、有线电视、宽带、暖气、天然气;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超市、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幼儿园;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处理。为了方便老年人生活,社区配建老年公寓,楼房全部安装电梯。

“不盖就不盖,一盖管几代!”为村里捐建现代化社区,刘庭杰想得比谁都明白,“我靠煤炭起家,煤炭资源是国家的,国家又是老百姓的,回馈于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党的好政策让我先富起来,先富不能忘本,乡亲们都富起来才算好。”

老井村的路宽了,水通了,新居建成了,刘庭杰的建设计划却从没停下来。他琢磨着把老宅拆除并整合土地复垦,结合老井土地的土质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养殖业、绿色食品加工业……他准备再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前期启动资金,引导村民入股,享受分红,使人人都成为企业的股东。

走进老井村,除了白底蓝顶的联排楼房外,最显眼的建筑要属村委会的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楼前广场党旗雕塑上“听党话、跟党走”六个大字道出了老井村的发展秘诀。

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老井村形成了文明良好的村风。多年来,村民们几乎没有红过脸,搬进新居后,谁家起得早便主动把上下几层一起打扫干净。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30多年来,刘庭杰用自己的实干和善行,带领老井村村民过上幸福生活。工作之余,他时常会一个人去村口的老井和自己从小住的破窑洞前转转。今昔对比,刘庭杰感慨良多:“年纪越大,越觉得共产党员要像这口老井,把浑身的力量都无私地奉献出来,乡亲们的日子和自己的心里,都会像这井水一样甘甜。”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老井”换新颜 穷村奔小康”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822/6661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