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北京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21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811
内容摘要:  北京作为古都,也是人类活动最早的区域之一,有着非常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比如知名的京西稻、北京鸭、北京油鸡等。新时期下

  北京作为古都,也是人类活动最早的区域之一,有着非常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比如知名的京西稻、北京鸭、北京油鸡等。新时期下,北京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前景如何?如何促进北京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以及进一步传承和开发?这些问题亟待回答。

  8月9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农学院主办,北京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北京市家禽创新团队等单位承办的北京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决策咨询沙龙在北京农学院举办。来自国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有关政府部门和协会的负责人、涉农企业等人员,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挖掘与保护并举——把牢乡村振兴重要抓手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精华、最辉煌宝贵的财富。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正在全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随着都市的发展,北京的农业文化遗产怎么样去保护、去光大、去延续,甚至进一步的辉煌?我觉得是值得思考,或者也是我们要共同研究的话题。”北京农学院副校长段留生在致辞中表示。

  作为首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农业文化遗产不可或缺。为了让广大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技工作者更好地提出政策建议,北京市科协作为本次沙龙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十分重视专家代表的建议。“通过科协这个渠道,我们把科技工作者的心声愿望,以及在农业文化遗产有关方面的真知灼见和建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北京市科协调宣部刘发贤部长表示。

  为何要强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会专家认为,其目的和宗旨是应对家庭农业和传统农业遭受破坏的趋势,应对石油农业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保护农业遗产系统及其相关的景观、农业生物多样性和知识系统。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先德,从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关系的角度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提高农户效益、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他还以云南红河的哈尼梯田、青田的稻田系统等为例,论述了农业文化遗产对推进当地乡村振兴的意义和实现路径。

  “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已经成为农业农村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多功能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某承介绍。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北京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821/6659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