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近年来,宁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围绕“五大之乡”和“1+4”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既做大优势产业,又挖掘做强特色小产业,健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1.54亿元,同比增长2.6%;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33元,同比增长9.2%。
优:助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有机菜心、上海青、鸡毛菜、小番茄……在宁夏自然之星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每天都有5吨以上的有机蔬菜运往北上广。
“高温将我们从广东‘赶’到了云南,多雨又将我们从云南‘逼’到了宁夏。”宁夏自然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铭说,“我们的菜在一线城市受热捧,主要是品质优秀。”
张铭介绍,自然之星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年产有机蔬果约2000吨,全部产品均获得有机认证和供港蔬菜备案资质。基地按照国家有机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实行投入品清单准入制,以销定产,生产效能科学、合理,191项农残全程可追溯,对5项重金属指标进行严格的检测验证控制。
“目前,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600多家商超。”张铭说,香港的惠康和百佳两大零售企业,过去主要销售美国、澳洲及泰国的有机蔬菜,现在所售有机蔬菜几乎都出自宁夏。
宁夏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实施特色产业品牌工程,在“特”字上做文章、在“优质”上下功夫,培育出了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
目前,全区已建立农业地方标准923项,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5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4个。
新:科技让农业生产更智能
位于平罗县城关镇小兴墩村的平罗县盈丰专业合作社蔬菜示范种植园区,一幢幢白色钢架结构的蔬菜大棚排列有序。
正值中午拉帘通风之时,可棚内却无一人。原来,合作社理事长蒋洪波正坐在家里,拿着手机查看着大棚里作物的生长状况,并遥控给温棚通风。
“自从用上新技术,通过手机就能对棚内的光照,温度、湿度进行管理,精准控制浇水、施肥的量。同时,实时掌握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数据,可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蒋洪波说。
在灵武市智能农机化生产技术示范园区,精量施肥控制、精量播种控制、精量喷药电控等智能系统成了最大的“劳动力”。
负责该园区智能农机化生产技术的宁夏绿先锋农业机械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告诉记者,公司在每台农机上都配有相应的设备,每块田地也安装有相应的监控及环境监测设备,通过它们向系统传回相应的数据,“只要坐在办公室里,就能监测到每台机械的作业轨迹,由此分析出其作业质量是否达到标准化目标。”
王海说,精量施肥控制系统可使每亩地减少用肥22%以上,精量喷药系统可使每亩地降低用药量25%,精量播种控制系统可使每亩地的播种量减少40%,仅此3项加上农机费,每亩地可为农民节约成本近100元。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大型智能农机具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让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为宁夏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
绿:宁夏农产品亮丽底色
“以前种地随大流,看别人用啥肥就用啥肥,以后要学会科学种田。”平罗县姚伏镇小店村种粮大户徐志川说,自从请农业专家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不但化肥用少了,每亩还增产百十来斤。
随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在“2018·中国国际大米节”上,唯一蝉联“中国十大好吃米饭”的兴唐大米,以其理化指标、感观、食味品质俱佳的绝对优势坐上“头把交椅”。
“好品种、好技术、好管理出好大米。”宁夏兴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茂红说,企业始终坚信“好原料出好大米”,选用无公害、无污染、安全、优质、可靠的水稻原料,保持了产品的天然品质和色泽。
杨茂红告诉记者,2016年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兴唐大米以第二名的成绩被评为“全国十大好吃米饭”,受此影响公司销量增长了10%。去年,兴唐大米再次蟾中折桂,慕名而来的客商更多了,销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提高了50%。
“目前,我们的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杨茂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