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贵州六枝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08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963
内容摘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气候凉爽、舒适,民风淳朴、风光秀丽,紫外线辐射适中,这就是素有中国凉都盆景山城美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气候凉爽、舒适,民风淳朴、风光秀丽,紫外线辐射适中,这就是素有“中国凉都”“盆景山城”美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

一边拥有着旖旎风光、舒适气候的宝贵旅游资源,另一边却面临着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严峻形势。2014年初全区贫困乡镇7个、贫困村13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98万户11.96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9.98%。守着“金饭碗”却养不活“一方人”,是六枝特区一直以来面临的尴尬处境,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领六枝特区贫困群众早日脱贫是当地政府多年来始终紧抓的工作。

盛夏时节,坐落于六枝特区落别乡的龙井生态温泉旅游度假区迎来了一年之中的旅游旺季,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选择到这里来纳凉度假。度假区总投资11亿元,占地面积53.61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17万平方米,集住宿、餐饮、观光、休闲娱乐、商务等为一体,按4A级景区标准打造,是目前贵州地区规模最大的温泉旅游度假区之一,也是当地旅游扶贫的重要工程之一。

“温泉度假区的建成给我们附近的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实惠,现在游客多了,工作岗位也多了。”胡天怀是落别龙井生态温泉旅游度假区附近的一名道路清洁工,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清理度假区外围道路上的垃圾。“我每个月除去五险一金外,能拿到手1200多元,孩子在外务工,有了这笔钱,现在都不需要他们寄钱给我了,平时除了工作,就是带带孙子。”胡天怀告诉记者。

“度假区在建设初期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带动农户2000余户8000余人脱贫。自2017年10月开始试营业以来,聘用周边群众3000余人次,并且采取购买贫困户的农产品、安排贫困人员就业、与村合作社合作等方式开展扶贫联结。”六枝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王琼芳介绍。截至目前,度假区提供保安、保洁、绿化养护等就业岗位200余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人,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此外,度假区还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主要从事和度假区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工作。

同样位于落别乡的旅游民宿中心布依人家驿站离龙井度假区不远。驿站占地面积190亩,总投资3500万元,是当地融山水、乡村人文、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基地。六枝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黄美焦向记者介绍了“旅游+扶贫”的具体方式与成效,他告诉记者:“这里的百姓主要是能歌善舞的布依族,我们把村民组建成文艺团队,通过培训后为游客演出,他们可以获得一定的演出费。再有就是游客过来,村民可以向他们销售自家的特色小吃、土特产品等,又能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布依八大碗、民族歌舞表演、篝火晚会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乡村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自2016年以来,驿站已有19套房屋出租给当地的旅游公司进行民宿运营,这些房主曾经大都是贫困户,得益于乡村旅游,其中多数已经脱贫。46岁的伍顺英以前是一名贫困户,驿站项目启动后,她将自己的房屋出租给驿站运营公司,自己则在运营公司上班,既收租金又挣工资。“现在我们收入不仅大幅增加,而且还比较稳定,生活比以前轻松多了。”伍顺英和她的儿子都表示,近年来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

六枝特区通过“旅游景区+公司+农户”和“旅游景区+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还打造了以郎岱为中心的旅游产业示范带,建成了牂牁江、郎岱、月亮河、牛角等“三变”示范景区。同时,通过景区的不断开发,让“青山变金山”“风景变钱景”,依托旅游基础服务企业,直接带动就业6万余人,累计带动4.12万人脱贫致富,让周边百姓吃上“旅游饭”,坐上“小康快车”。

守着“金饭碗”走上致富路。近年来,六枝特区突出精准帮扶,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创新乡村旅游业态,拓宽旅游增收渠道。截至2018年底,六枝贫困乡镇全部出列,125个贫困村摘掉“贫困帽”,贫困人口减少3398户1.0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84%。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贵州六枝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808/6643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