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老垦区开辟新“稻”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06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960
内容摘要:    示范区水稻航化统防统治作业。  上世纪50年代,随着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拉开,勇敢的拓荒人开始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

  

 

  示范区水稻航化统防统治作业。

  上世纪50年代,随着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拉开,勇敢的拓荒人开始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沼泽密布的荒原上建点开荒,把昔日渺无人烟的荒原建成了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半个多世纪后,这块土地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推动下,用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新的探索。

  绿色的稻田,一望无际。

  盛夏,在祖国北部边陲的三江平原腹地,黑龙江北大荒股份七星分公司现代农业示范区76万亩的水稻正陆续吐穗,迎接即将到来的又一个丰收季。

  自2003年以来,北大荒农业股份七星分公司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试验示范项目,提升标准化种植水平,借助国家首批大田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加快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抗灾、稳产能力,筑稳了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我们建设示范区,就是要继续发扬垦荒精神,不断调优水稻种植品种,严格规范种植技术模式,提升农业种植的组织化水平,探索如何更好地把现代科技转化为规模化农业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节本、提质、稳产、可持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北大荒股份七星分公司总经理彭荣君说。

  精细化,让投入更低效益更高

  七星现代农业示范区共有近80万亩农田。从上世纪50年代开荒以来,这块土地曾经是麦豆的主产区,但有近六成的耕地属低洼易涝田,多数年份难获丰收,经济效益低。后来,麦豆种植逐渐被水稻替代,“以稻治涝”实现了旱涝保收。目前,已有76万亩耕地由旱地改为水田。

  示范区建设以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成果的推广,让这里水稻的亩产稳定在620公斤左右。经过2016年的种植结构调整,“三江6号”“绥粳18”“糯稻”等优质特色水稻种植面积又陆续扩大至60万亩,种植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

  “不过,投入品等种植管理成本的增加,正在成为稳定种植效益的新挑战。”北大荒股份七星分公司农业生产部副部长赵光明说,“示范区有3000余家种植户,户均种植水稻250余亩,只有实现种植管理的精细化,让种水稻的投入更低,才能保证效益更高。”

  为此,去年年底,北大荒股份七星分公司在深入种植户密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标准成本控制下的标准种植模式,在种植管护各个环节,分人工费、机械作业费、农药和肥料投入、农时农艺标准等项目,都详细制定了标准成本,与种植户实际成本进行比对。比如夏管施蘖肥及本田灭草阶段每亩肥料的标准成本为8.9元,种植户的实际成本高于这一标准的部分即为可控成本。

  控制成本的主要措施包括用农机代替人工,推广应用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本田轨道运输车、割晒、拾禾机械、秸秆还田机等机械设备,通过测土配方减少肥料投入,细化农时及作业标准等。

  “经过严格控制,每亩水稻可节约人工费约160元,机械作业费40-70元,农药和肥料费45-70元;严格按照农时农艺标准操作,每亩还可使成本下降50-150元。这样,每亩的实际成本可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295-450元。”赵光明说。

  同时,2005年以来,在示范区大量土壤取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全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落实减肥、减药、减除草剂“三减”工作。“根据土壤监测的数据,目前我们施肥的总趋势是控氮、减磷、稳钾。”示范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晓辉说,“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减少肥料的使用,一方面让种植成本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土壤的改良。”

  今年,为进一步通过优化种植业结构提升效益,示范区又重点推广了以“龙粳31”“龙粳46”等抗逆性、抗病性、抗倒伏性、耐寒性综合性状好和粮食品质优的品种,并示范种植了糯稻、泥鳅稻、有机稻、鸭稻、富硒稻、稻花香等特色水稻品种。

  标准化,示范带动“点线面”推进

  “水稻标准种植模式制定出来后,只有在示范区推广落实,成为所有种植户的生产标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节本增效。”赵光明说,为了使76万亩水田全部达到标准化,示范区采用了“点线面”方式带动整体标准化的提升。

  “点”包括200个典型示范户和20个现代农业高标准示范点。对典型示范户,示范区建立了2019年水稻种植实际生产成本纪实册,跟踪纪录了每户从备耕以来各个环节的人工费、肥料费、机械作业费、灌溉费等实际生产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对计算出可控成本,对种植户节本提出针对性建议。

  高标准示范点也是技术推广平台和种植户的实地培训平台。曾被评为全国产粮大户的张景会现种植水稻352亩,他的这块稻田也是示范区今年建设的高标准示范点之一。今年,这一示范点进行的试验有抗寒剂与除锈剂常规对接、基质钵盘与基质平盘常规对接、密苗机插、有机水稻机插覆膜降解盘、施用高硅纳米肥等。“根据示范区测土配方数据和标准种植模式,今年我这块稻田每亩地减少了氮肥用量2.3公斤。用有机覆膜封闭灭草,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达到了有机种植的标准。”张景会说。

  张景会的田间大课堂还不定期组织农户参观学习,以技术员培训、种植户讲解、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推广农业新科技,以优化水稻种植结构,促进增产增效。

  “线”即示范区内主干沿线和各管理区内循环线组成的440公里示范带,而“面”指4个万亩高标准核心区。通过高标准示范点、示范带及核心区建设,示范区实现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标准化,为严格落实统一农时技术标准、统一农艺技术标准、统一供种供肥技术标准等“十统一”措施,实现水稻生产全面积、全方位、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已制定的标准种植模式,示范区还继续按照生产需求面对的问题确定试验研究内容,在园区进行技术攻关与集成,取得初步技术成果后再进行小面积示范,通过点线面带动,提高技术推广的到位率,推进稻田的整体标准化,最终实现种植户与示范区的效益双增。

  赵光明介绍说,通过点线面带动,推广节本增效措施,今年示范区应用棚内机械10万亩,推广本田轨道车50万亩,侧深施肥插秧60万亩以上,控氮减磷稳钾推广30万亩。通过引导种植户采用标准种植模式,累计实现节本8220万元。

  智能化,稻田预警一“网”全包

  通过分布在示范区内200个大田监测点所配置的400万像素的摄像头,示范区内物联网平台的屏幕可以清晰显示出监测区域每一株水稻的生长情况。而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3S”技术,物联网平台每隔8天就会收到一次更新的数据,包括土壤、种植、地块划分、灾害监测以及形成农业灾害的种类、发生程度和空间分布等监测数据。

  “农业遥感数据用颜色显示水稻的生长状况,绿色为长势最好,而红色、橙色或黄色区域则意味着有不同程度的灾害发生,需要及时实地察看进行防治。”示范区负责物联网平台监测的工作人员说,“正是借助于卫星遥感数据,稻田里的灾害监测、预警、防治能及时准确进行,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所以,整个示范区稻田在图上基本呈现为绿色,而个别的红点区域已经向相关管理人员和种植户发出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防治。”

  同时,示范区还建设了20个小型气象站和20套地下水位监测装置。气象站实时监测空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光照、地表水分蒸发量、降雨量等信息。地下水位监测装置则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并将数据传至物联网平台。

  在示范区内的寒地水稻信息化高科技园区,除了大田监测点和小型气象站,还设有智能孢子捕捉仪,一旦发现情况会立即向示范区内所有种植户发布预警。

  记者采访得知,依托大数据,示范区推广了惠农服务平台的使用。种植户通过智能手机下载软件,就可以获得成本管控、专家问诊、施肥建议、生资订购、农业保险、承包缴费、金融贷款、技术培训等多项线上服务。

  赵光明介绍说,农业物联网收集和整理的农业大数据可经过专家团队分析,总结出更为精准的作物生长规律,制定出在大数据条件下的种植模式,进一步提升种植效益。

  另外,示范区借助物联网平台产生的大数据,连接了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实现了水稻生产的全程质量可追溯,提升了水稻高质量甄别程度,从而增强了差异化竞争能力,为示范区水稻品牌建设打下了基础。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老垦区开辟新“稻”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806/6639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