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修武“贡米”回来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31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470
内容摘要:  农历六月初五,小暑日,记者走进河南省修武县五里源乡大堤屯村金谷园益源农林合作社,千亩稻田在眼前徐徐展开,24米一垄的条

  农历六月初五,小暑日,记者走进河南省修武县五里源乡大堤屯村金谷园益源农林合作社,千亩稻田在眼前徐徐展开,24米一垄的条田整齐划一,碧空中飞舞的白鹭,三五成群落在稻田间,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鱼米之乡。

  从稻田边路过的68岁村民王进才见此美景也不禁停下脚步,举起手机拍照。他感慨道:“我们这儿过去号称小江南,做梦都梦到小时候稻田摸螺蛳的场景,如今圆了梦!”

  “五里源原来叫五里泉,周边有很多泉眼,西晋以来一直有种植水稻的传统,宋元时期还是‘贡米’。”合作社理事长袁小全介绍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后期泉眼没有了,稻田也消失了,农民只能改种小麦、玉米。

  “‘河长制’给穿境而过的大沙河又带来生机,分段治理和污染监控使沙河水清了,鱼虾也多了,不仅解决了稻田用水,还引来白鹭在稻田和沙河之间觅食嬉戏。”袁小全说,合作社流转了全村的2100多亩耕地,去年首次试种600亩水稻获得成功,今年扩大到1000亩。四十年前的小江南美景重现,吸引附近村民都来稻田边消夏乘凉。

  据《修武志》和《晋书》记载,西晋时期石崇年方二十,即为修武县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发展农业和教育,受到当地百姓称赞。据传他喜欢当地鱼米之乡的风光,力主开发稻田,曾设想建成春可观柳、夏可赏荷、秋闻稻香、冬赏雪景的庄园,取名“金谷园”。

  “我们的合作社取名‘金谷园’就是其意。”袁小全说,合作社采用了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法谊提供的微生物发酵的传统有机肥和光碳核肥做水稻的主要肥料,在平整土地的同时撒入有益菌种,不仅抑制有害菌群,还能遏制杂草生长,后期再进行鸭稻混养。随着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去年水稻亩产达1200斤—1300斤,一季稻的收入抵得上两季玉米的收入。

  “最关键的是杨局长给我们推荐的良技良方生产出的稻米是‘三无富硒稻’,实现了以产定销!”袁小全介绍说,去年的稻米经第三方机构“普尼认证”检测,各项有害残留物均未检出,是无农药残留、无毒素、无重金属残留大米,而且大米的蛋白质含量6.8克,能量指标1487千焦,碳水化合物79克,脂肪0.7克,硒元素27微克,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绿色健康食品标准。

  “我们种出的大米可以生吃,而且生吃还很香!”杨法谊说,“我们推广的良技良法不仅种出了优质小麦,还能种出高品质的大米。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玉米、大豆、五谷杂粮的品质,向功能性食品转变。”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修武“贡米”回来了”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731/6633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