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林业种植 » 正文

翠玉梨树如何嫁接砀山酥梨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23  浏览次数:81328
内容摘要:对梨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估计也知道砀山酥梨是一个比较优质的品种,所以很多种植户会把翠玉梨树高接砀山酥梨树,那么这要如何高接呢?翠玉梨高产又有什么栽培管理技术呢?想了解的朋友就往下看吧!一、翠玉梨树如何高

对梨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估计也知道砀山酥梨是一个比较优质的品种,所以很多种植户会把翠玉梨树高接砀山酥梨树,那么这要如何高接呢?翠玉梨高产又有什么栽培管理技术呢?想了解的朋友就往下看吧!

一、翠玉梨树如何高接砀山酥梨树?

2月初选择翠玉梨树冠外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芽眼饱满的发育枝作接穗。砀山酥梨树高接前锯除中央领导干变为开心形,尽量利用第1层原有的树体骨架 ,选3~5个主枝即可。侧枝截留3/4,其余大枝及背上枝全部疏除,保留两侧小枝。高接时主侧枝砧木顶端采用劈接或切接,中下部每隔10~20 cm(同一侧相距20~40 cm)在留下的 小枝上劈接。无小枝的部位采用切腹接。每个接穗取1~2个饱满芽,刀快口平,形成层对齐。嫁接后用塑料薄膜把嫁接部位及接穗扎紧包严。高接后隐芽萌发的新梢,除留枝待接外一律抹除以防风折。接口处的塑料薄膜在7月下旬及时松放,以免发生环缢。

二、翠玉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1、土肥水管理

果实采收后追施氮肥,补充养分,以迅速恢复树势,为越冬做准备。秋季增施有机肥,施有机肥40 kg/株、硫酸钾复合肥2 kg/株,挖沟施或撒施。花前施氮肥为主,施尿素2 kg/株(如树势较弱, 花后再施氮磷钾复合肥1.5 kg/株);果实膨大期施氮磷钾复合肥3 kg/株+尿素1 kg/株。萌芽前、谢花后和麦收前如果干旱,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促进果实生长。及时中耕锄草、保墒、保肥和保水,保证树体生长健壮。

2、花果管理

翠玉梨极易形成花芽,坐果率高,应注意合理调节负载量,疏花疏果尤为重要。疏花在花序分离到盛花期进行,间隔20 cm保留1个花序。每个花序疏除中心花和靠近中心的花朵,保留每个花 序第二和第三序位中的健壮花朵即可。盛花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谢花后7~10 d疏果,一般间隔25 cm留1个果,疏除过密果、朝天果、病虫果、畸形果及梢头果。定果后喷1遍杀虫、杀菌剂,开始套袋,3~5 d内套完。

3、病虫害防治

高接翠玉梨园主要病虫害有梨黑星病、轮纹病、梨木虱、梨黄粉虫、等。刮除树干老翘皮,树干涂白。做好清园工作,清除枯枝落叶、病僵果等,铲除越冬病虫源,降低越冬虫口密度。梨芽萌动时防治梨木虱、蚜虫、梨小食心虫等,梨芽萌动前喷洒3~5°石硫合剂,注意喷透树干枝条不留死角。病虫害防治还可喷布吡虫啉倍液、高效氯氰菊酯倍液。疏果后喷80%大生M-45 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2.5%功夫乳油1500倍液、20%灭幼脲3号1 500倍液、易保100倍液等,每隔10~15 d喷1次,各种杀虫剂和杀菌剂要交替使用。

4、整形修剪

翠玉梨树生长健旺,树姿较开张,易成花,以中短果枝结果为主,树势易衰弱。结果枝组连续结果后易衰弱,内膛枝容易枯死,形成光秃,要及时回缩更新复壮。适当短截进行枝组更新,有利于中短果枝的形成和结果枝组的培养,保持丰产、稳产。

好啦,以上就是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了,看完上文,大家估计也已经学会怎样将翠玉梨树高接砀山酥梨树了吧,还有翠玉梨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也要掌握好哦!

关于翠玉梨树高接砀山酥梨树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农村网其他农业内容。

推荐阅读:要想梨树能结出优质果实?建园需做好这几大点!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翠玉梨树如何嫁接砀山酥梨树”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723/7506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