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垃圾分类,何以实现全覆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22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490
内容摘要:7月1日起,上海市正式实施强制垃圾分类。一时间,你是什么垃圾?成了上海人见面的寒暄之语,上海人民被垃圾分类逼疯了等文章刷爆朋

7月1日起,上海市正式实施强制垃圾分类。一时间,“你是什么垃圾?”成了上海人见面的寒暄之语,“上海人民被垃圾分类逼疯了”等文章刷爆朋友圈……而在远离市区、以农村地区为主的上海市崇明区却是另一道风景:居民把垃圾分类投放在家门口的垃圾桶里,早上村里的保洁员上门收集后运到村旁的垃圾箱房,乡里的干、湿垃圾运输车一日两次来清运,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

早在2016年,崇明区就在横沙乡开展全域生活垃圾分类试点;2017年底,这个上海偏远郊区已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截至目前,崇明区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已达100%,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达90%以上。

从村民的角度出发,让“最困难的简单工作”不再困难

破解生活垃圾处理难题,“源头分类是最难的环节。”崇明区垃圾分类推进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坦言,分类处置、分类运输等环节可以用制度来保证,但老百姓家中的事,只能依靠宣传引导,逐步提高百姓自愿分类的意识。

在推行垃圾分类之初,崇明区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研究出了一个“土办法”:将村民家中的垃圾简单分为“可烂”(湿垃圾)、“不可烂”(干垃圾),其中“不可烂”又分为能卖、不能卖。办法简单易懂,村民一目了然。

一旦村民们切身感受到垃圾分类带来的美好生活,自然就会支持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走在港沿镇鲁玙村第7生产队,只见家家窗明几净、户户干净整洁,村里的硬化路上不见一片纸屑,房前屋后用篱笆围了起来,里面种着瓜果蔬菜或各式花草,房屋的墙上绘着各种田园风光,村民还给自己的家园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一里邻家。村民徐勇告诉记者:“变化是从推行垃圾分类开始的,垃圾分类后,垃圾少了、村庄变干净了,每个人都很高兴。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更愿意主动分类、维护好自己的家园。”

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2016年,横沙乡准备在新春村附近建造一座湿垃圾中转站,集中处理全乡的湿垃圾。因担心湿垃圾中剩饭剩菜、残渣等产生难闻的气味,新春村村民一直强烈反对修建中转站。横沙乡多次与村民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村民的意见建议,据横沙乡市政市容环境事务所所长耿康喜介绍:“最后,市政市容环境事务所与村民签订协议,如果中转站建成后垃圾处置的结果让村民不满意,中转站就得搬走。”

针对村民担心的废水、废气等,中转站专门配备了废水、废气的处置设备。设备配齐后,市政市容环境事务所便邀请附近村民参观,让他们亲眼看一看湿垃圾处置的整个过程。站里不仅没有异味,甚至连蚊蝇都看不到。同时,委托上海环境院等专业机构定期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跟踪检测,检测结果及时向村民公布。由此,村民们彻底站在了支持的一边。站在废水处理设备一旁的小池塘边,耿康喜说:“经过处理后的废水多用来清洗街道和车辆,多余的水会排放到这个小池塘,池塘里养有金鱼,从金鱼的状态就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废水处理得好不好。你看这些金鱼游得多欢快啊!”

推行垃圾分类,事关每一位村民的日常生活,如何让村民从反对到支持、再从支持到积极参与?只要真正从村民的利益出发、让村民切实有获得感,再困难的事也会变得不困难。

强化财力保障,补齐乡村垃圾分类的薄弱短板

在横沙乡,你会发现有一种现象特别引人注目:每家每户房前都整齐地摆放着棕、黑两个垃圾桶。走上前看,原来黑色的装着干垃圾、棕色的装着湿垃圾。针对农村地域广阔、房屋分散、设施缺乏等问题,崇明区建立了属地为主、区级奖补的财政投入体系,重点保障乡村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支出,其中一项就是为全区24.5万户农村居民配置了70万只干湿垃圾分类桶。

根据其区位特征和资源禀赋,崇明区在农村地区全面推广“户分户投、村收村拣、镇运镇处”的管理模式,构建了“一户两桶”“一村一垃圾箱房”“一镇一处理站”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了湿垃圾处置不出乡镇。

在中兴镇湿垃圾集中处理站,两台日处理量达5吨的设备正在运行,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的处理站覆盖了周边11个村庄、1个居委会和3个集贸市场的湿垃圾处理。

像这样的湿垃圾处理站,全区共建成并运行21座。此外还运行村级湿垃圾处理点52个,新改建垃圾分类暂存点623个、餐厨垃圾转运点18个。建有焚烧厂一座、餐厨垃圾处理厂一座。配置垃圾专项收集车、运输车1300多辆,配发分类垃圾桶、转运桶70万只。建成327个村(居)回收服务点、18个镇级中转站和1座区级集散场。目前,全区湿垃圾处理总量达到2.7万吨,2018年焚烧厂处理干垃圾达13.78万吨,餐厨垃圾处理厂经过技改后日处理能力达到30吨。

多措并举,让居民心中的“麻烦事儿”不再麻烦

横沙乡民星村除乡里给农户配发的“一户两桶”外,还给每家额外配发了“有害垃圾”桶和“厨余垃圾”桶。如此细致的分类,农户会觉得麻烦吗?村民杨水发说:“一点都不麻烦,村里从2016年10月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的,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大家早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再说,只要自己想做,就不会觉得麻烦。”

在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之前,崇明区主要通过党建引领、典型引路、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来实现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其中,重点发挥村干部、老党员和志愿者的言传身教作用。针对个别觉得麻烦、不愿分类的村民,耿康喜说:“我们采取上门反复劝导的方法,同时你不分,保洁员帮你分。一次两次没关系,时间久了,他自然而然就不好意思了。”

考核激励也是推进垃圾分类的重要手段。2015年,崇明开始实行“绿色账户”制度,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时会根据村民分类情况给村民的“绿色账户”打分,每次10分,每天最多两次。年终,村民可拿积分兑换实物,虽然兑换的只是洗衣液、面纸等物品,但却在村庄这个熟人社会里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心理。

部分村庄还把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制定垃圾分类“红黑榜”,每月一汇总、半年一评星,并与村里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评比等挂钩;有的村庄每年拿出部分集体收入对做好垃圾分类的个人,按照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在民星村,村“两委”把垃圾分类工作与福利待遇挂钩,对多次劝导仍不执行分类的村民取消其享受的老年补助、医药费补助、餐补等福利,直到其愿意做好垃圾分类才恢复其待遇。

短短几年间,崇明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造就了天蓝水清的生活环境,处处整洁优美,家家林果环绕,广大村民自觉分类的习惯蔚然成风。据《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底,崇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要保持在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8%以上;建成“崇明特色”分类减量垃圾综合治理体系,打造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我们拭目以待吧!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垃圾分类,何以实现全覆盖?”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722/6623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