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作为长江生态屏障的贵州,境内山峦众多,风光秀美,被誉为“中国的绿色走廊”。
近年来,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厚植生态优势,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逐步走出一条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道路。
2017年4月,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大生态上升为全省三大战略行动之一,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长为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作出了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筑牢绿色屏障、完善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五个绿色”和推动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开放“五个结合”的总体部署,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
为了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贵州出台了《贵州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长江经济带岸线保护与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乌江渡—省界)》《贵州省划定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三线一单”工作实施方案》《贵州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三水共治”工作方案》等,协同推进、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也是长江流域一级支流中唯一无水坝的“原生态河”。赤水市丙安镇爱华村68岁的村民周文贵世代生活在赤水河边,以捕鱼为生。赤水河的水产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来源。
一艘船,栖身之所,铺盖床垫、锅碗瓢盆、煤气炉子一应俱全;一艘船,谋生之地,渔网、渔钩、救生衣样样不缺。这就是一个家,几十年来吃在船上、住在船上。
“以前没有生态观念,只想着捕鱼挣钱。”周文贵说,后来他逐渐明白,赤水河不能再这么捕捞下去,“生态一旦被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
现在,周文贵放弃捕鱼生活,在丙安古镇售卖石斛盆景,吃上了旅游饭。
在当地,像周文贵一样“转产上岸”的渔民有100多位,他们发展特色种植、旅游餐饮、竹木加工等产业,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2016年12月27日,农业部发布《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明确从2017年1月1日0时起,赤水河流域全部天然水域进行为期10年全面禁渔期,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保护赤水河生态多样性。
“以前这里的乌江水是米汤色的,闻着都有股酸味,鱼虾几乎绝迹。通过这几年的污水治理,河水终于变清了。”几代人都住在乌江边的播州区乌江镇上寨村村民陈泽金深有体会。
为了绿色发展可持续,近年来,贵州省完善生态激励约束制度,倒逼各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走生态环保之路。
贵州相继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相关法规30余部,率先在公检法分别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专门机构,率先开展环境公益诉讼试点,被列为全国13个公益诉讼试点省(区、市)之一。全省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7970件,处罚金额47028万元。全面推行五级河长制,加快实施十大污染源、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双十”工程,设立“贵州生态日”,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及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奖惩并举促绿色发展。为调动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促进流域内水质改善,2014年,贵州省毕节市与遵义市建立了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规定当赤水河上游的毕节市出境断面水质优于Ⅱ类水质标准时,下游受益的遵义市将向毕节市缴纳生态补偿资金;如上游毕节市出境断面水质劣于Ⅱ类水质标准时,毕节市则向遵义市缴纳生态补偿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