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位于山东日照圣公山的浏园春有机茶园,举目遥望,茶树如海,一片青翠。清风吹过,似能闻到阵阵桂花香。这里虽处北方,却有江南茶乡的气候,是素有“江北第一茶”之称的日照绿茶的核心产区。“现在浏园春的茶荣获山东省知名农产品标识,第一批上市的春茶能卖到近5000元每斤,还供不应求。每年春茶下市前,都有老顾客特意给我打电话,让我一定要帮忙留上一点。”公司负责人刘波说。10多年前开荒种茶的艰辛,他至今记忆深刻。
2004年,圣公山因清明祭祀引发了一场山火,5000多亩青山烧成了秃岭。回乡探亲的刘波听说此事,便与兄弟七人筹集50万元,承包下1080亩山地。刘波原想种茶和种庄稼差不多,村里找几个人就能干。可谁成想,第一年试种,他这个“门外汉”就赔了十多万元。“新开垦的梯田都是沙石土壤,蓄水能力差;荒山又没有植被覆盖,寒风24小时不间断地吹,茶苗很快就被冻死了。”
由于山地过火,生态受到破坏,土壤贫瘠不堪,刘波决定改良土壤、修正梯田,并拟施以20公分厚的有机肥。时值冬日,三九严寒,刘波四处打听也采购不到发酵土杂肥。
“买不到就自己做。”刘波从种猪养殖场拉来猪粪,拌上了15吨豆粕和松毛,就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堆起了20米长、10多米宽、2米多高的约600多立方的土杂肥。冬日气温低,土杂肥低温下无法发酵。经过反复琢磨,他在肥堆的中间铺上U字形水泥管道,在U字形管道一头支上火炕,用开山挖出的树根,24小时不间断烧炕给肥堆加温使其发酵。北方的冬天特别寒冷,山上夜间的温度都在零下15摄氏度左右。为了使肥堆尽量快速发酵,他和兄弟几人在肥堆旁搭建了一个窝棚,在室外轮流值班,烧炕。在日照最寒冷的季节连续烧了一个多月,十万多棵树根烧去了大半,终于使肥堆完全腐熟发酵,保证了第一批春茶下种的基肥。
为了不让茶苗受冻,他们先尝试用稻草做成草帘,将梯田上的茶树一阶阶围起来。草帘固然挡风、保暖,可草帘不能重复利用,每年都要花费几十万元重新购买,造价太高。后来,刘波请教专家,了解到有机茶园为了优化生态环境,都会大量栽种树木。一是起到固土、防风、挡沙、防冻害及茶树遮阴的效果,二是增加茶园里物种的多样性。
当前,浏园春有机茶园内,栽植了黑松、侧柏、蜀桧、白皮松、桂花、广玉兰、银杏、百日红、翠竹等苗木70余万棵,园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0%。苗木产生的落叶自然发酵分解腐熟,转化成肥料,给土壤提供营养。浏园春仅仅使用1000亩中的300亩作为种植地。这让人看似无法理解的种植配比,最大程度上恢复了基地的生态链,赋予浏园春有机茶最理想的生态环境。
有机茶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求产出高质量的茶叶,刘波数年磨一剑。2015年,公司生产的“润峰绿茶”参加中国茶叶学会第十一届“中茶杯”时荣获金奖,一炮打响浏园春有机茶叶的名声。刘波说,浏园春有机茶的每一个种植、生产环节都按照有机茶的严苛标准执行,提倡传统农业的深耕细作,摒弃揠苗助长般的功利。一般茶园使用化肥,基本上不会遇到什么病虫害。茶苗种植后2到3年即可丰园。而浏园春追求天然、生态,茶园里只做生物防控。哪怕发生虫害,宁可损失一年的茶叶也不能破坏生态的平衡。这样天然生长的茶树生长缓慢,4到5年才能丰园。公司从2004年就开始种茶,前几年都是作为送人尝鲜之用,直至2013年丰园,才有规模地收获了第一批产品。
“做看得见的有机茶。”刘波认为,只有清流见底,才能诚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