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蒲城: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03  来源:陕西农村报  浏览次数:81125
内容摘要:脱贫要靠咱自己,不能依赖政府帮扶。6月26日,记者见到张进平时,他正在自家冬枣大棚里忙活着,汗水浸湿了后背。张进平今年47岁,

“脱贫要靠咱自己,不能依赖政府帮扶。”6月26日,记者见到张进平时,他正在自家冬枣大棚里忙活着,汗水浸湿了后背。

张进平今年47岁,是蒲城县永丰镇杨家沟村村民,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永丰镇党委、镇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家除享受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多项国家扶贫政策之外,还发展种植黄花菜1亩、大棚冬枣3亩。2018年,张进平家年收入3万余元,由此成为村上的“脱贫之星”。

近年来,蒲城县在精准扶贫上出实招,大力推进扶志扶智工作,形成脱贫攻坚指挥部统一领导、县委宣传部统筹协调、各街镇安排落实、各部门齐抓共管、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有力激发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该县组织开展县级领导、镇(街道)部门负责人、“第一书记”参加政策培训会;举办“激发内生动力、合力脱贫攻坚”主题宣传活动,将脱贫政策宣传到户到人,营造“勤劳致富光荣,懒惰致贫可耻”的良好氛围;表彰一批自强励志之星、产业脱贫之星、创业致富之星,通过榜样力量和感人故事引导其他贫困群众树立“崇尚劳动、脱贫光荣”的思想意识。

“过去务农全靠天。现在经过脱贫课堂培训,我不仅学会科学种地,还成了我们村第一个学会摘双孢菇的人……”蒲城县紫荆街道办彭村三组的贫困户康云巧眉梢间透着一股自豪之情。

康云巧家原先只有不到5亩地,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往往是广种薄收。2016年3月,丈夫因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使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没资金,没技术,娃他爸又离不开人照顾,这可让我们咋活啊?”回忆起当年的艰难,康云巧不禁红了眼眶。2017年,彭村帮扶干部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了金银花、双孢菇种植基地等产业项目,同时还举办贫困户技术培训班,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技术人员一遍遍在田间地头给我们教,直到大家能上手为止。”康云巧感激地说。

健康扶贫兜底、光伏发电补助、金银花收入、双孢菇种植基地的分红……提起这些,康云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等脱贫了,我要给娃娶个媳妇。”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今,蒲城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蒲城: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703/6600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