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青岛农品”支撑乡村振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02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浏览次数:81375
内容摘要: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品牌力量农品品牌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未来5到10年,将是中国农业品牌发展壮
 

 

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品牌力量

农品品牌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未来5到10年,将是中国农业品牌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农业竞争将成为品牌的竞争。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系统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去年3月,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要求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这是总书记交给山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重要指示要求,乡村振兴亦是“搞活一座城”的重要内容、应有之义。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有利于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有助于青岛打赢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青岛力量。

处于北半球黄金农业带的青岛,在叫响农产品品牌上有着一流的生态环境。领先的品牌意识、坚实的产业基础、健全的监管体系和良好的经济环境,也都有助于青岛加快塑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体形象,构建农产品品牌体系,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卖得好的农产品品牌,提升青岛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传播就没有品牌。就青岛而言,农业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虽然很高,但在品牌规划、管理、运营、宣传、推广、投入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措施还需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仍需加强良性互动、互相推进,加速形成品牌集聚效应。此次,青岛在央视推出青岛农品宣传,就是一次充分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开展营销推介活动的经典案例,能够显著提升青岛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可以说是在品牌传播上打了一次漂亮的战役。

今年,青岛还将组织第四届青岛知名农产品品牌评选活动,新评选认证区域公用品牌10个、农产品品牌30个,授权发布第二批青岛农品品牌30个以上,打造6个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这些举措,都是“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重要举措,也是青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

如何将这些品牌宣传好、在全国率先打响以“绿色”为主题的中高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青岛亟须继续坚持把农业品牌建设作为质量兴农、绿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各类品牌创建主体的积极性,提炼青岛都市现代农业的独特价值,弘扬青岛农业绿色发展、品质追求、国际视野的城市气质,树立起青岛农品“绿色品质、世界共享”的品牌形象。

打造好、宣传好一批又一批叫得响、过得硬、走得出的国家农业品牌,是构筑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青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溢价能力、持续增收能力的必由之路。更多青岛农品登上央视,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将助推青岛品牌之都建设,也必将为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提供乡村新动能,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品牌力量。

崂山茶:叫响“江北第一名茶”

在持续提升品质的同时,崂山茶正全面嫁接物联网、互联网、“新六产”

鲜爽醇厚、入口绵滑、汤色嫩亮、回甘浓郁……作为“江北第一名茶”的崂山茶,鲜明独特的品质令不少茶客赞不绝口。而说到崂山茶之所以拥有如此的优良品质,则要从崂山茶的基因说起。

上世纪五十年代,崂山成为“南茶北移”最早试点,也是纬度最北之地。名山蕴名水,名水育名茶。舒适的暖湿气候、优质的水资源、土壤肥沃呈微酸性,这让崂山成为中国北方少有的茶树生长适宜区。“崂山有暖湿的小江南气候,有矿元素丰富的优质水源,南茶北移后,也把北茶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光照强、霜期长,茶树生长可充分积累养分,叶片厚,茶汤更鲜醇……”崂山茶协会秘书长刘彬介绍说。

优良的品质,也让崂山茶的“品牌属性”成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崂山茶风味独特、品质优越,从我记事儿起,就一直在市场上很受宠,价格也一直较高。”刘彬说,万里江茶场种植了450亩精品崂山茶,亩产能达到150多斤,单价最高的时候能达到1万多一斤,远高于一般绿茶。

在崂山,种崂山茶成为农民最淳朴的致富方式。据了解,目前崂山区茶业种植面积已达到2.3万余亩,产量1267.84吨,产值近6亿元。在王哥庄、沙子口、北宅等街道都有分布,其中,王哥庄街道更是“崂山茶”的主要生产基地,茶叶种植面积达14480余亩,占全区的70%以上,年产干茶790余吨。

为了优化“崂山茶”品牌,保证茶叶的质量与产量,崂山区花了不少心思。

把加工企业纳入规范经营轨道,同时把崂山茶的质量安全体系建立起来,对使用“崂山茶”商标的企业建立生产档案,推行“溯源制”。“协会管理的这些基地,相关部门还会定时来抽查,检验从茶叶,到水、土、空气等的含量是否超标。”刘彬说。近年来更是创新性推出三项直补政策,由政府出资对崂山茶用药、用肥、苗种改良展开全面直补,政府统一采购粘虫板、有机肥、优良苗种等,平均每亩茶园补贴500元,以补保质。

“我们街道每年为社区居民免费发放6次无公害农药和1次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自2009年以来,街道共发放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10000余吨、无公害农药200余吨,改良优质茶园1000余亩。”王哥庄街道办事处主任石磊说。街道统一提供肥料和无公害农药的方式,让崂山茶的茶叶产量、质量都得到了提高,茶农收入也比以前增长了近30%。同时,街道还邀请专家进茶园、进车间,对茶农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茶农种植技术,推进茶叶新品种改良升级,并将重点关注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才,鼓励他们大胆创新,丰富崂山茶产业链要素。

对当下的崂山茶而言,提升品牌效应、搭建完整产业链生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王哥庄街道囤山社区的碧海蓝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先勇带着茶农们正在忙着炒茶。这里拥有生态茶园130余亩,集崂山茶研究、初制、精制及产销一条龙经营服务,农业园还成立了茶叶合作社,带动周边100多户茶农每年增收3到4万元。

在林先勇看来,崂山茶的品牌优化,除了引进优良茶种提升茶叶品质外,还需不断提高茶园的产销标准。他已经与日日顺签约,引入“物联网+现代农业”乐农生态基地模式,共建崂山茶生态基地,探讨农产品深加工、科学种植、生产及种植管理模式创新等。他认为,借助物联网设备可以搭建茶叶监测体系,保证茶叶全流程科学种植管理;借助物流体系,能够把高品质的崂山茶产品搬到全国消费者的餐桌上,进一步提升崂山茶的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从种茶到现在茶业‘新六产’,在保证崂山茶优良品质同时,崂山茶企与政府一起努力将茶叶生产链拓宽、拉长。不管是将体验式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还是结合现代互联网优势,扩大产销辐射范围,我们的目的就是想让崂山茶‘江北第一名茶’的品牌叫响全国,走向世界。”刘彬说道。

瑯琊青茶:品牌扩张之路越走越宽敞

探出一条“品牌农业+文化+旅游”的茶文化旅游新路为乡村振兴助阵

瑯琊青、瑯琊红,中国纬度最高的茶。

1966年“南茶北移、南竹北引”,西海岸新区海青镇首批引进安徽祁门槠叶群体品种。优越的沿海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海青绿茶“叶肉厚、墨绿色、黄绿汤、豌豆香”的独特品质。

早在两千多年前,海青就分布着零散茶园和茶树。相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随夫客居青州时,经过通往青州的驿站海青,遂有“海州之往青州途中有驿站,往来人之名海青”。

2016年,西海岸新区将农业品牌统一运营职责赋予青岛黄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海青茶走上了品牌扩张之路。黄发集团出资5000万元成立青岛瑯琊品牌运营有限公司,担当新区农业品牌运营主体;扎实推进瑯琊品牌创建推广,注册“瑯琊”商标,对瑯琊全系进行注册保护;通过媒体等平台对瑯琊系列农业品牌进行广泛宣传推介;加快走出去,举办及参加专业展会、推介会……一系列的努力,让“瑯琊海青茶”收获到了沉甸甸的荣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青岛知名农产品品牌”、“岛城市民最喜爱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西海岸瑯琊榜知名农产品品牌”。

以茶园为基础,海青茶还走出了一条“品牌农业+文化+旅游”的茶文化旅游新路径。

海青镇的东部,茶乡路南侧,一排排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与镇上的其他建筑风格一致,到茶园体验采摘乐趣之余,来到镇上闲游别有一番风味。这一切都源于海青茶博园的出现。

海青茶博园项目占地面积约2000亩,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规划有茶体验园、茶文化博览中心、以茶会友区、北茶商街四个园区,并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立足特色小镇建设、富民开发(精准扶贫)和产业开发,这里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出了茶叶研发、生产、加工、检测、销售、推广全产业链,促进了当地经济转型升级。为确保茶叶品质优良和质量安全,这里还建起了国内一流的瑯琊海青茶示范加工厂、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海青基地,联合地方茶企茶农深入推进茶园标准化种植。

延伸茶产业链条,深度开发了“海小青”品牌系列茶饮品牌,茶饮配料均采用黄发瑯琊海青茶公司自产的春茶,经过特殊萃取作为茶底,配以新鲜水果、进口牛奶等优质原料,充分保证海小青茶饮的口味与品质,目前已成功研发了冷泡茶、芝士茗茶、果茶、茶味冰淇淋等五大类20余种产品,今年7月份将以青岛国际啤酒节为突破,全面推向市场。

当海青茶成功走入千家万户,一场品牌提升战悄然打响了。

为落实品牌兴农、质量兴农战略,新区品牌发展中心会同区市场监管局、黄发集团等单位,对原“瑯琊海青”茶区域公用品牌进行调整升级,“瑯琊海青”茶品牌更名为“瑯琊青”“瑯琊红”品牌,进一步提升了新区茶叶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系列的努力下,国家商标局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瑯琊青”“瑯琊红”6项主商标和45个类别270小项商标注册申请受理,目前正在进行审查工作,预计2020年2月领取商标注册证书;包装标识设计提升快速提升,为深入挖掘瑯琊文化元素,产品包装和标识被重新深化提升,按照高端、中端、大众三个等级分别设计6款包装。

提高制茶工艺和质量管理水平是品牌传播的基石。依托总投资3000万元的瑯琊茶示范加工厂和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海青基地,青岛黄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对瑯琊茶产品进行了工艺提升和精深加工。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瑯琊茶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联合地方茶企茶农深入推进茶园标准化种植,确保茶叶品质优良和质量安全。

以茶为媒,新区西部的茶叶特色小镇走上了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店埠胡萝卜:有“颜值”更有“品质”

有皮红、肉红、芯更红的“三红”美誉,已成为青岛出口创汇的主要蔬菜品种

在莱西市店埠镇的鲜多多农场抑或是普通的饭店中,店家通常会向游客推介鲜榨的胡萝卜汁。当然,游客绝对不会失望——不加一滴水、只加几滴橄榄油榨出的胡萝卜汁,口感香甜顺滑,唇齿留香,这便是店埠胡萝卜的特色。

店埠镇自古便有“膏腴桃花乡”的美誉,镇南部是肥沃的砂浆黑土,地处大小沽河河畔,为胡萝卜种植提供了甘甜充沛的水源。这里是山东省最大的胡萝卜加工基地和春季胡萝卜的主产区,优选种植出的“店埠胡萝卜”具有色泽好、光滑度高、条形好、外形美观、甜度高等优点,有皮红、肉红、芯更红的“三红”美誉。生食口感脆甜,榨汁饮用风味尤佳,深受市场青睐。

“店埠胡萝卜的发展源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品种筛选,如今胡萝卜品质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随之增长,胡萝卜生产逐步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以及产业化发展。”店埠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全镇胡萝卜种植面积约5万亩,年产量约25万吨,当地种植胡萝卜的村庄约有30余个,胡萝卜种植带动区域增收效果明显。

在胡萝卜加工方面,“店埠胡萝卜”严格按照国家及国际标准,对胡萝卜进行统一规格的加工。筛选剔除品质不合格的胡萝卜次品,将符合标准的胡萝卜进行进一步分级处理。每一根“店埠胡萝卜”从品种选择、种植管理方法到加工处理、分拣分选,都是经过层层考核才得以面向市场。

在位于店埠镇的青岛有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车间里可以看到,为确保胡萝卜的“颜值”,这里的胡萝卜加工要经过5个步骤的处理,分别是:清洗、筛选、分级、装箱和预冷。其中,清洗环节使用7台机器,包括1台冲沙机和6台磨光机,经过7台机器清洗处理后的胡萝卜几乎是洗了7遍澡,洗净胡萝卜身上的泥土。筛选过程主要是挑选分离出折断、有青头等缺陷的胡萝卜,没有缺陷的进入分级阶段,共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S、M、L、2L、3L,其中S指胡萝卜单根重80克到150克,M指150克到200克,L指200克到250克,2L指250克到300克,3L指300克以上,不同规格的胡萝卜有不同的客户群。最后的环节是入库,为了保鲜,胡萝卜被放入冷库后,将会进行20多个小时的降温。

作为店埠镇胡萝卜主要出口加工企业之一,有田农业是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畅通原材料供应渠道;通过机械化加工,提升产品品质,公司胡萝卜年出口额1.5亿元以上。

为进一步把控“店埠胡萝卜”的品质,店埠镇在区域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内建设了1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物联网大棚,同时为相关种植户免费安装物联网大棚装置。通过物联网技术,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各棚区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各项指标进行统一调控。与此同时,定期组织农户进行统一的技术普及与培训,帮助农户以科学标准化的要求种植管理胡萝卜。确保胡萝卜在种植品种、技术、水肥配比等方面有统一的标准标杆,符合质量标准需求。

“店埠的胡萝卜六成出口,目前镇上的企业实现了自主对接出口,最高时出口可达九成。”店埠蔬菜产业协会会长耿文善表示,伴随着陆运、海运日益便利,如今,“店埠胡萝卜”3天就能出现在韩国市场,一周进入日本,20多天的时间摆上迪拜居民的餐桌。出口胡萝卜价格“翻番”,直接提升了胡萝卜种植户的收益。

“店埠胡萝卜”如今已成为青岛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还获得了农业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以及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品牌、青岛名特优农产品、青岛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称号。目前,“店埠胡萝卜”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通过订单预售模式,将产品配送到消费者手中,确保岛城市民足不出户便可享用到放心新鲜的“店埠胡萝卜”。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青岛农品”支撑乡村振兴”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702/6600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