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巩留分团的四名成员在一起探讨教学问题。
随着暑期的临近,离开新疆、离开巩留的日子也不远了。“在巩留县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被学生评为才貌双全优秀教师,特发此奖,以资鼓励”,看着同学们送给自己的“荣誉证书”,南京农业大学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巩留分团团长牛跃迪真的舍不得离开这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2018年7月21日,通过严格选拔的南农优秀学子牛跃迪与徐娜、姚聪、张任飞,从南京一同踏上新疆伊犁州巩留县的支教之路,“支教一年对于我本人而言最重要的意义除了开拓了视野,有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心之外,也在于看到了偏远地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之后,让我对现有的学习资源倍加珍惜,也更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牛跃迪说。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对巩留支教团队的表现十分欣慰。他说,支教团队展现了新时代南农学子的风采,勇担时代使命,心中装着国家,行动上为了国家,充分运用所学,扎根中国大地,到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第一线,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书写新篇章。
南农学子以实际行动在支教的征程中诠释了青年一代的奋斗与担当,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使命的传承和未来的希望!古语云“积力之所举,则无所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所不成也”,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响应招募,赴疆支教扶贫
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基础教育专项实施。南京农业大学团委书记谭智贇介绍说:“南京农业大学自2012年以来,先后选派六届共59名志愿者分赴重庆、新疆、贵州参与支教工作。一直以来,志愿者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扶贫攻坚征程,在服务岗位上勤勉热情、砥砺奉献,切实做到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支教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和本领,更是引导学生在服务国家和人民中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真正将个人发展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浪潮中。”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伊犁号称“塞外江南”,毕竟不是江南,从南京坐火车到乌鲁木齐就要两天的时间。“赴疆的列车从南京站缓缓驶出,满载着紧张、兴奋和一腔热血,在火车上度过了可能是人生中最漫长的两个夜晚。”姚聪对初次来疆的旅途记忆犹新。
支教的梦想在姚聪上高中时就生根发芽,当时他偶然一次机会看到了《中国梦想秀》,讲述的是一位老师到西部山区支教的故事。他看完后特别感动,当时就决心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支教。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西部的孩子们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甚至能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
“大四刚开学,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选拔便开始了,我第一时间报了名,提交了所有材料,通过一系列的笔试、面试、说课、心理测试,最终成为研支团的一员。”姚聪向记者讲述了他参加支教的过程,他平时爱好旅行、摄影,教地理也是适得其所。
从一个闭塞的农村中走出来,徐娜更能够体会农村小孩比城里的小孩的求知若渴,并且愿意为此吃苦的精神。所以她愿意做一名支教者,知道条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但是她能吃苦并且乐意教授那些孩子们自己这些年学得的知识。
活泼开朗的徐娜在骨子里是一个喜欢理工科的女生,“我本科专业是应用化学,研究生攻读的方向是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很感兴趣的方向,将来我还要读博士。这一年的支教时间,圆了我的一个梦。”
站在伊犁河谷的中央,向左侧看是潺潺流水的伊犁河,朝右看是重峦叠嶂的天山。巩留高级中学旁边的蝶湖静谧清澈,映着一年四季的云卷云舒。怀揣梦想和理想,来自南农的研究生支教团从江南来到“塞外江南”伊犁,开启了他们的支教之旅。
因材施教,成绩名列前茅
江苏是教育大省,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南农支教团的到来,为巩留高级中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依照志愿张任飞应教生物,但由于高一没有生物,他被分配到了物理教学中,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张任飞说刚开始时上课时内心是充满紧张:“会在前一天晚上想很多,想第二天的课还有没有疏漏,想如果课堂上出现了怎样的突发状况,我要以怎么样的方法去应对。”
刚开始张任飞总想把更多的知识教给同学,效果却不是很好。为什么会这样,主是要这里的孩子基础很薄。他及时做出了调整,做出最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和上课方案,并经常在午自习、晚自习给学生们补课,他带的两个班成绩有了很大改善,他也被学生评为“最活跃教师”。
令张任飞最难忘的是去年寒假的临别之际,班里的哈萨克族女孩娜扎开提依依不舍地和他告别,并真诚地邀请张任飞去她的家里做客,她说:“老师,感谢您一学期辛苦的付出,您明年一定要来我家做客。”
牛跃迪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她对教师这个行业倍感亲切。因为从初中以后,她最擅长的科目就是英语,所以她在这里教的科目也是英语,希望可以把她学生时代学好英语的成功经验,传授给这里的孩子们。
阿依布塔在上高中前一点英语基础都没有,学习跟不上了。好在她愿意努力,也不想放弃,主动找牛跃迪帮她补课。牛跃迪让父母把她小时候学习英语的笔记资料都邮了过来,从头开始补。
海拉提的英语底子也不好,根本写不出来成句的话,可是牛跃迪没有放弃他,领他到办公室背单词、翻译课文,后来他渐渐也主动起来,不需要老师再督促。他对牛跃迪说:“老师,英语还挺简单的嘛。”现在他已经可以写出一篇简单的英语作文,语法错误也越来越少,英语成绩也走在了班级前列。
支教团的成绩得到校领导及老师们的肯定,巩留县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崔玉雄说他们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期末考试、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中,支教团所教班级均成绩优异,在同等班级中名列前茅。
教学相长,打开孩子梦想
支教团刚到巩留时,因为教的是高一,有的年龄还比较大,他们比学生也大不了多少,一开始都不敢“暴露”自己是支教老师,害怕管不住学生。可是还是有几个孩子一下就认出了他们支教的身份,而且和他们有种自然的亲近。原来,这是第一批到巩留支教的南农学长学姐们在初中教过的学生。
随着与同学们的交流越来越多,同学们有什么问题也愿意跟他们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支教团给同学们讲了很多大学的生活,给他们更多的给予精神上的扶贫支持。马燕同学家中较为贫困,平时上课积极,但她家里并不重视她的学习,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她不要念了。但是她很想继续读书,所以每到考试之前就压力很大,害怕自己考不好父母以此为由不让她继续上学。
牛跃迪开导她越是压力大越是要排除心里的杂念,老师和学校会给她做后盾,压力大的时候就来找老师聊一聊。高一上学期结束,她顺利考进了尖子班,“老师耐心地开导我,并且让我定下小目标,觉得大学离我也并不遥远,我开始对未来有了憧憬和向往。”马燕有了自己的小梦想,因为家里的亲人们总是身体不太好,希望能考上南京的医学类学校,学成以后也尽一尽孝心。
一年支教生活让牛跃迪觉得自己成熟了很多:“支教一年,自教一生,在这里我看到了与众不同的风景,也体会到了从前体会不到的不同的人的人生。我想我以后会加倍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原来这样的机会是如此来之不易,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也是这样的一段经历,让我的人生更有厚度,青春更加精彩,是一段永远不会后悔的经历。”
张任飞对支教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一年来每天和学生们朝夕相处,我真切感受到研究生支教团的价值:支教团成员的到来对于学生来说意义远远不止作为他们某一学科的老师,教会他们相关的知识,支教团更是国家对于偏远地区孩子关心照顾的践行者,也是孩子们了解外面更广阔世界的一个窗口。”
负责支教团日常管理工作的巩留县团县委副书记田永春对支教团赞不绝口:“我们巩留县特别缺乏教师,支教团的成员年轻、素质高,学生也喜欢他们,教学成绩也好,支教工作干得非常好大家都挺满意。目前的支教队伍对我们来讲远远不够,希望上级部门能够多派这样的支教人员到巩留来。”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南农学子在巩留的支教服务中,秉承着志愿服务的无私精神,把“诚朴勤仁”的南农精神带到了巩留,为支援西部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贡献出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