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数据遇到传统养蜂,会蹦出怎样的火花?下面跟随笔者的脚步来看看吧!
步入源塘村村口,硕大的“莫岛智能生态蜂业示范点”招牌映入眼帘,招牌前摆放着一排蓝灰相间的塑料蜂箱,箱上的显示屏闪现着“温度21°C、湿度30”的字样,这些蜂箱便是蜜蜂住的新洋房。
在这里,笔者先向大家普及一点关于养蜂的背景知识:浙江大部分蜂农养殖的都是擅于采成片花海的意大利蜜蜂,俗称“洋蜂”,但为了采到更多的蜜,蜂农们必须常年带着蜂箱去追赶花期。每年3月底,杭州的蜂农就会一路向北,先后前往江苏、河南、陕西、吉林等省采蜜。
相较于养“洋蜂”的费神费力,在拥有好生态的淳安,大部分蜂农选择养一种俗称“土蜂”的中华蜜蜂,它擅于在间隔较远的花丛间采蜜,百姓可将木制蜂桶置于房前屋后,或是山岭之间,任“土蜂”自由采蜜,一年下来也能收获到蜂蜜。
“但这得靠天吃饭,天气不好的话,可能有的木桶放一年还是空的,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一个木桶最多收获10余斤蜂蜜。”58岁的鲁家田村村民汪傅椿,是一位养了10多年“土蜂”的老蜂农,他告诉笔者,由于蜂桶是木制的,环境比较潮湿,容易滋生螨虫,用药水除虫就会影响到蜂蜜品质。
随着智能蜂箱的投入使用,可以规避这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在一个智能蜂箱上,笔者看到了“华蜜智能数字化蜂箱V1.0”的字样。
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千岛湖莫之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平华介绍说,这套智能蜂箱通过在底部装上一套集数据分析、数据传输于一体的传感器,将蜂群的生活以及周围的气温、湿度等数据传输至后台进行运算处理,从而及时准确掌握蜂群的近况,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在现场,陈平华在手机上打开了一款名为“智能蜂箱”的App,里面记录了每个蜂箱的种种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重量等,这些数据成为管家管理“土蜂”的依据。
“对蜂箱温度、湿度的分析,可准确得知蜂群的生活状况;对蜜蜂进出蜂箱次数的分析,会得出蜂群是否存在异常;对蜂箱重量的分析,会清楚判断出蜂蜜是否已经成熟。”陈平华笑着说,如果有数据出现异常,就会有管家到现场给予解决,确保蜜蜂有良好的产蜜环境。
此外,每只蜂箱还贴有一个唯一的二维码,帮助消费者追溯蜂蜜来源。笔者了解到,“土蜂”住进数字化的洋房后,一只蜂箱一年可产蜜60斤左右,产量比传统方式增加了至少4倍。
“面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现实,数字生态养蜂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一种探索。接下来,我们将会在全镇进行推广。”枫树岭镇党委书记程军说。
截至目前,这样的智能蜂箱已在枫树岭镇投放了2600余只,今年将继续投放近万只,预计可带动村集体增收80万元,帮助解决就业9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