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北京史家胡同建起“微花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28  来源:北京晚报  浏览次数:81605
内容摘要:枝繁叶茂、树影婆娑的行道树下,一扇朱红的小窗外,有一截一人多高的枯木,它没有被移走,而是被装点起来:它的上面,交叉摆放着
 

 

枝繁叶茂、树影婆娑的行道树下,一扇朱红的小窗外,有一截一人多高的枯木,它没有被移走,而是被装点起来:它的上面,交叉摆放着几盆银边吊兰和紫红的四季秋海棠;它的四周,高高低低地簇拥着几株常绿的玉簪、天竺葵,以及盆栽桂花;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它粗壮的枯干上,雕琢着这样一句话:“新梦是旧事的拆洗缝补——老舍”。

这是北京史家胡同里一处普普通通的“微花园”。日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联合团队在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与史家胡同的居民一起,自己动手、利用旧物,修建了多个类似的微花园。

艺术美学背后的原生态

从史家胡同西口往东走,不远处的路南,有一条窄窄的小巷,小巷深处54号,是80多岁的宗阿姨家。在她家门前,有一段长约20米,进深80厘米左右的空闲地,以前,宗阿姨会在这里自行搭接一些竹竿,种些果蔬。

“我这个放东西的地方,你得给我留着啊,要随手放一些杂物什么的。”

“这个竹竿和菜畦,还有那个香椿和花椒,就不要动了,我以后种点儿菜,平时还能吃些新鲜的。”

“下面这个地方,我还要放自行车”……

宗阿姨对新花园充满了向往,但也不想太多影响自己的生活,所以,当设计师来到家里征询意见时,宗阿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为了有针对性地帮助居民进行设计,北规院和央美十七工作室联合设计团队采用了“一对一”的方式,由一个设计小组专门与居民对接,和居民一起设计、施工。

“其实,这也是我们这次开展微花园设计活动的一个重要理念——让居民多参与,尽量保留原汁原味儿的胡同生活状态,因为我们不是在一个新小区的空地上建造一个新花园,而是在底蕴深厚的老城里,在居民习以为常的胡同生活基础上,去见缝插针地微改造。所以我们尽量在‘保留’的前提下,去创新,去提升。”这次微花园项目的规划主持——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师赵幸说。

林雪莹是这个54号小花园的设计师之一,她介绍:“通过对宗阿姨家这块场地进行分析,我们首先对现存花池进行了修复性设计,选择了与胡同院墙相一致的灰砖,结合场地内的闲置瓦片等,加入镂空花样砌筑,使其可以当长凳坐,也可以摆花,既实用又美观。”

然后,她们在墙壁上设置了搁板和木格栅花架,在扩大空间利用的同时,增强了小花园的艺术感,成为这个小花园的点睛之笔。

她们在设计时,还保留了竹竿搭接的种植池,让宗阿姨可以种些小青椒、茄子、南瓜等蔬菜,同时添置了部分适应性强的花草,比如碧冬茄、香雪球、铁筷子等等。这样,市井生活和艺术美学完美结合,营造出一种 “花枝半倚墙,园畦多种瓜”的闲适生活场景。

在这次史家胡同微花园的设计活动中,艺术美学与原生态生活的结合渗透在每一个小花园的设计中。在周阿姨居住的45号院,设计师围绕“折叠”一词,将院中碎片化的绿植空间连接重构,利用周阿姨家的立架搭设横梁使金银花向上攀缘,最大程度拓展了种植空间;考虑到44号院秦叔叔家的小花园在地下室的屋顶上,屋顶不承重,不方便浇水,设计师用PVC管设计了一套小型自动灌溉系统,收集空调冷凝水来灌溉植物,既轻便又节水;刘阿姨和许叔叔居住的15号院,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树,经过设计师的精心搭配,植物结合部分蔬菜与院子里的柿子树相映成彰,柿子树下的小木板凳既可乘凉又能置放花盆,两全其美。打造了一个留着记忆的“时光花园”。

减法背后的加法

“为了加强微花园项目的示范性、可复制性,我们提出了低成本、旧物利用的‘减法’改造原则,鼓励居民将大杂院中占据空间的碎砖瓦、旧盆罐变废为宝,腾出院落空间,美化小院环境,能不买新的就不买新的。”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的设计师侯晓蕾在这次活动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比如在15号院的微花园改造中,以前的老砖、腌菜的坛罐、陈旧的鸟笼、废弃的玻璃都派上了用场,这些经过岁月洗礼的坛坛罐罐不但使院子不失浓郁的生活气息,且愈发的有味道,构成了整个院子的老时光基调。

侯晓蕾算了算:“在旧物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每个微花园改造的成本都不过千元,其他居民复制起来很容易。”

在费用上做减法,就要在心思和时间上做加法。为了让居民认可这种理念,提高审美意识。北规院和央美十七工作室联合团队在这次微花园设计之前进行了大量的铺垫和准备工作。

从2016年起,央美师生就开始用图纸、画笔和影像记录老城胡同里居民自发营造的生命力旺盛的微花园。

2017至2018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作为朝阳门街道责任规划师与央美十七工作室师生共同组织当地居民开展了“旧物改造盆栽工作坊”、“微花园景观设计工作坊”“胡同里的微花园参与式设计展览”等一系列形式丰富的活动,与街坊邻里共同探讨居民参与提升胡同微景观的可能性……

正是有了这些持续性的社区培育孵化活动铺垫,这次居民亲手重塑家门口的微花园、微景观活动才水到渠成、应运而生。

在这次活动中,设计团队更多地是为居民提供了微花园艺术与景观提升方面的美学指导,以及从植物搭配、雨水利用和节约能源等方面制定专业的改造方案,帮助居民营造出既美丽又实用的微花园景观。全过程均由居民自主报名参加、深度参与设计、亲自动手实施,每个微花园都凝聚了规划师、设计师和居民共同的智慧和汗水,花园落成后,大家也格外珍惜。

“设计团队希望通过充分的公众参与,催生居民自发长期维护花园环境的积极性,能长久地进行下去,而不仅仅是一次活动。”侯晓蕾说。

美丽背后的美好

俗话说“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漂亮的绿化景观自古以来便是胡同美好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寄托着人们内心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乐观。

史家胡同44号院居民秦叔叔的老伴多年卧床,需要他片刻不离地精心照料,不能出远门。秦叔叔说:“这个‘微花园’成了我调剂生活,感受美好的寄托。每天摆弄摆弄它们,看着今天这花的叶子绿了,明天那花开了,心里很高兴。”

54号院的宗阿姨也说:“微花园虽然小,但街坊邻居一开门就看见花花草草,心情特别好,经常过来坐坐、聊聊,我的生活也有意思多了,天天都很乐和,她们都说我不像80多岁的人。”

刘欣是44号院微花园的设计师之一,通过这次微花园的设计活动,她对居民爱花、惜花的感受颇深:“从前期的场地调研到后来的设计,共同讨论花园方案的实施,再到最后花园的顺利完成,在每一个过程中,秦叔叔都很热心,并且提出了极多的设计想法,给我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另外,整个过程,秦叔叔一直坚持自己动手施工,自己做每一个细节。中午我去吃饭的时候,秦叔叔也在默默地施工,特别积极,甚至在晚上,我们结束工作后,秦叔叔仍然不舍得离开,还在一直反复斟酌如何能让花园更好。秦叔叔的这股劲儿真的很让我感动,我觉得做‘微花园’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一个花园的设计让这个地方变美了,还是一种美化生活的精神与动力,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活品质的提升,对心灵的美化与涤荡。”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北京史家胡同建起“微花园””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528/6560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