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底部排污口打开后,大量发黑的养殖尾水迅即被冲入排污系统。入夏,山西省水产育种养殖科学实验中心清徐基地循环水生态养殖园区每隔5天就要对各鱼塘进行一次底部排污,而排出的污水经过多个环节的净化处理后,又会全部回到鱼塘。
在原清徐养殖试验场的基础上,山西省水产育种养殖科学实验中心于2018年建设了清徐基地循环水生态养殖园区。“流水养殖与湖库网箱养殖的环保压力加大,而当前省内池塘养殖主要为投饵率和换水率均高的开放式养殖模式,对水生态环境也会形成破坏性影响。”园区负责人张鑫介绍说,“在山西‘两山七河’生态修复战略部署下,我们建设园区的主要考虑就是探索一种新型的封闭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为汾河流域核心区硫酸盐型水体生态净化提供切实可行的数据支撑,推进‘以渔净水’。”
这种养殖模式的一个特点是将养殖尾水及时排出,通过经济、高效的生态净化系统处理后供鱼塘循环使。
“看,这里就是我们修筑的400多米长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下一步园区会选择净水效率高的矮化芦苇、宽叶香蒲、空心菜等作为湿地植物。”园区技术工程师毋占勇指着池塘边填满砾石的水泥槽说,养殖尾水从生态排水明渠排出后,会先后经过包括石笼、滤料、水生植物的生态透水坝,再流经填充了条石基础、大粒径砾石、小粒径砾石等基质的通道,通过湿地中基质、植物以及基质上附着的微生物过滤、吸收、转化系统净化,再次恢复到养殖用水的水质标准。
在尾水净化循环利用的同时,园区还根据池塘水体生态平衡和物种共生互利等生物学原理,探索了池塘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将主养的鱼类,混养的草食性、杂食性、肉食性、滤食性鱼类,以及底栖的虾、蚌类等水生动物按照一定数量关系在同一水体中进行投放养殖,让水生生物在水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比如这个池塘除了每亩主养的约1000尾黄河鲤,我们同时每亩混养了约800尾鲫鱼,250尾鲢鱼,100尾鳙鱼及1.5万尾南美白对虾等多种鱼虾。”毋占勇说,这个比例的鲫鱼会吃掉投喂黄河鲤后的残饵及主养鱼种产生的粪便,鲢鱼和鳙鱼会食掉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而栖在水底的南美白对虾能发挥搅动底泥,释放营养盐的作用。这样,整个养殖水体大致实现了稳定的生态平衡。
“这种池塘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养殖环境容量和可持续生产水平,而且还可克服单养南美白对虾易受虾虾病毒传播的问题。”园区另一工程师梁文明补充说,混养模式下,染病的南美白对虾因行动缓慢会被鱼类及时吃掉,从而避免了对其他健康虾的病毒传播,而这种病毒却不会在在鱼虾间进行传播。
另外,园区已经选择PE环保材质的生物浮床,试验成功了硫酸盐型盐碱水体稻鱼共生原位净化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功能就是让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达到生态平衡,实现池塘养殖的循环型、零排放、可持续,为净水渔业做出示范。”张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