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三块地”如何“刨”出强劲集体经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27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396
内容摘要:东门村党总支成员商议如何办好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23年前,在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东门村,蒿山被成片地租给老板砍伐,蒿山七成森

 

东门村党总支成员商议如何办好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

23年前,在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东门村,蒿山被成片地租给老板砍伐,蒿山七成森林惨遭砍伐,而换来的只有每亩300元的“砍伐费”。眼看着蒿山变“耗山”,1996年,时任村主任的张建辉决定封山育林,誓言让东门村“东山再起”。

15年前,农民种水稻只能糊口,许多田地无奈被抛荒。村民肖利中成立种植合作社,带领大家调整种植结构,实行烟稻连作。

8年前,蒿山之外还有千余亩旱地荒坡,荒在那里一文不值。2011年,村民李世奇从村土地合作社流转了1000亩闲置地,种起了油茶花卉。

无论是60后的张建辉、70后的肖利中,还是80年的李世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党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选择——通过改良“三块地”、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富集体经济。

如今,蒿山从以前的青山变成了“金山”;水田从低效田变成了高效田;荒地变成了“宝地”。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党员带领村民从这“三块地”中,“刨”出了强劲的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完成了从“负数”到年纯收入125万元的跨越。

从“秃头山”到“金山”:党总支盘活山地让集体收入“涨”起来

5月15日,未到周末,东门村蒿山森林体育公园就游人如织,一批又一批的退休老人慕名到“森林公园”度假。游客量激增,东门村党总支书记张建辉萌生了一个想法,谋划成立村集体的第三个合作社:山地生态旅游合作社。

东门村因地处蒿山之东而得名,其水面、泉井、田野、山林资源多样,绿色生态无污染。蒿山最高海拔仅160余米,高度适宜,气候良好,空气清新,极适合发展养老健身、休闲运动等。

但就是这样一个满目青山的地方却在20多年前差点成了“秃头山”。1996年以前,由于东门村附近的作坊式家具厂林立,一些家具厂老板就和一些村干部“私聊”,以每亩200-300元的价格将大片山地承包出去,树木被大量砍伐。一些村民也纷纷跟风,疯狂伐树卖木。不到几年,70%的成年树木被砍伐了,以至于用来制作犁杖(犁田工具)的树木都难以幸免。

“再砍下去,就会把自己的碗饭都砍掉。”1996年,张建辉决定封山育林。十年树木,经过10多年的努力,蒿山重新焕发了生机。青山重新回来了,但是村民守着青山绿水还是没有富起来。张建辉介绍,由于山地分包到户,1000多亩山地分散在100多户农户手中。

如何让青山变成金山,2007年,村支书张建辉和党员集体商议,决定将分包的山地经营权流转到村集体,统一将蒿山打造成森林公园。当时一些村民不愿流转,张建辉动员30多户党员家庭率先流转,女党员黄志忠将20多亩山地仅以5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村集体。在党员带头下,村民也开始流转,建设蒿山公园所需的千亩山地迅速“回流”。

不仅如此,2009年,东门村党总支通过党员“众筹”50万元建起了蒿山生态农庄、餐饮中心。2010年将农庄承包给一家餐饮公司经营,村集体经济收益实现零的突破。2011年至2013年党员又带头“众筹”300万元建设蒿山农庄游客接待中心,现在年租金加上分红收入达9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由此有了稳定的收入。2015年通过租金滚动投入和争取项目资金总投资1200余万元建设环山游道、博物馆、工匠坊、四合院、乡村大餐厅等,如今村集体总资产达2735.71万元。

低效田变成高效田:领办合作社让集体钱包“鼓”起来

“以前一家种两三亩田,刨除成本,有些不好的年景几乎没钱赚,好的时候每亩只赚一两百元钱,没什么搞头。”村民罗昌发直言,十年前,自己压根就不想再种地了。

如何将低效田变成高效田,东门村党总支一直在想方设法寻出路。村党总支委员肖利中认为,最大的症结就是无法适度规模生产,因此,农业生产方式要顺势而变,变分散为集中。2016年,东门村党总支牵头成立了利东土地合作社,作为合作社负责人,肖利中动员村民将自己的承包地流转给土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进行土地平整、确权颁证后,集中流转给大户发展高效农业、进行特色种植。

农户最担心将田流转给土地合作社后合作社赚差价,因此,肖利中给合作社定下了第一条“规矩”:土地流转到社、不赚一分差价。农户放心了,纷纷支持流转,全村占九成的2000多亩水田统一流转给合作社,其中1800多亩水田都被高效利用起来了。

烟稻连作成为首选的高效农业,肖利中等大户领头种植了1000多亩烟稻,一亩烤烟平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一亩水稻纯收入也有五、六百元。

烤烟面积增加了,但服务特别是烟叶烘烤服务跟不上。以前,烟农在家里进行小作坊式烘烤,不仅人工成本增加,而且烤烟质量也受到影响。肖利中决定新建3个烘烤厂,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工作人员,方便烟农如期如质烘烤。在这样的服务引领下,每盆烤烟成本下降200元,烤烟质量也提升了一个档次,价格也涨了3元钱。

与肖利中不同的是,党员喻金生调整生产结构,“玩”起了冬瓜制种。上世纪90年代,长沙市蔬菜种子公司直接与农户合作,在东门村试行水稻、冬瓜制种。结果是公司赚大头、农户得小利,村集体没有到手一分钱。

后来由于冬瓜制种市场不景气等因素,许多农户放弃冬瓜制种,但喻金生还是藏技在身。2015年,村里沙东种植合作社引入湖南省农科院冬瓜制种项目,但当时大多数农户担心市场风险不敢承接。喻金生大胆接手,成为合作社冬瓜种植基地负责人,带领农户攻克了冬瓜制种一系列的技术难关,在这样的技术引领下,50多户农户加入到冬瓜制种的行列中。冬瓜制种给农户带来了高收益,亩均收入达到14500元,而成本不到1/10,是目前东门村收益率最高的产业。

农户富了,集体经济“腰包”也鼓了。烤烟烤棚由于是村里集体建设,烤棚一年给村集体经济带来几万元收入;而冬瓜制种一年上交合作社5%的收入提成。此外,通过田地集中流转、统一平整后,原有的田埂地成了新增加的耕地面积,村集体可以从中获得一部分收益。

荒地变宝地:党员带头发展特色产业让村级经济“壮”起来

除了蒿山之外,东门还有大片的荒坡旱地,常年闲置,成为“沉睡”的资产。

东门村党总支决定“变废为宝”。谁来做“吃螃蟹”的第一人?今年64岁的老党员罗克诚决心试一试,2010年,在村党总支的支持下,罗克诚牵头成立了华盛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千亩荒山开垦成包括栀子花在内的千亩药材基地,带动村民就业300人,人均年增收达3000元。

每年5-6月栀子花盛开的季节,就会吸引许多城里人来此旅游,仅一张赏花门票价就达40元。罗克诚从每张门票收入中拿出10元入账集体经济,2018年门票收入就达15.05万元。

有了罗克诚的带动,在村党总支的支持下,“80后”青年党员李世奇也紧随而上,他通过利东土地合作社流转了1000余亩闲置的荒坡旱地,种植油茶、花卉。

700亩油茶林,仅油茶果年产值就达25万元。李世奇再利用闲置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特色养殖,放养5000只土鸡,拉动东门村及周边村民200人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4000元。

东门村党总支直接领办和支持领办的合作社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迅速增长,2018年村集体纯收入达到124.56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80万元。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三块地”如何“刨”出强劲集体经济”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527/6557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