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守住“生命线”品出“好味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11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371
内容摘要:早在3000多年前,茶叶在中国便已被种植,从药膳、食材到茶饮,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历史的每一个时

早在3000多年前,茶叶在中国便已被种植,从药膳、食材到茶饮,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历史的每一个时期,茶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重要的地位。

世界之茶,源于中华;中华之茶,源于云贵。如今的贵州,全省750多万亩的茶园,正诠释着历史的厚重和400多万茶农致富的希望;对生态、安全的持续执着追求,正一步步打响与不洗茶“贵州冲泡”相匹配的贵州绿茶品牌。“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要到贵州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向天下好茶之人发出盛情邀请。

沉得下——

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青山终成致富山

绿水青山藏不住,无边美景入画来。茶在云中长,云在茶中飘,好茶须得云中采;一层层梯田一层层绿,一片片茶叶一片片翠,云雾缭绕中的茶园成为贵州一道别样风景。

从贵阳出发,一路向南,褪尽城市的喧嚣,此起彼伏的山川丘陵闯入眼帘,淡淡的云雾游走,碧连天的茶海冲击着视觉神经。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中国最大的人工栽培古茶树群就在这里,5.4万余丛树龄在600年以上的古茶树在风中摇曳,诉说着贵州茶的历史。

1980年,科研人员就在距离久安200公里外的晴隆大山中,发现了一颗茶籽化石,经鉴定确认为四球茶籽化石,距今至少已有100万年历史,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也是唯一的茶籽化石。

这恰恰印证了植物学家的研究结论——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就在中国云贵高原一带。

茶之于贵州,具有特殊的意义。贵州茶有着光荣的历史:经过茶马古道和盐茶古道,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融合;通过“史迪威公路”与“驼峰航线”,为争取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作出了非常特殊的历史贡献;更通过广州、上海、汉口口岸,为年轻的共和国换回了大量急需的外汇……不仅如此,世代居住在贵州的17个民族,更是将茶的饮用文化演绎到了极致。贵州许多不为外人知道的民族民间茶文化,堪称茶文化的活化石。

“贵州茶,不仅是经济民生,关乎着数百万茶农与茶商的生计;也是文化民生,将继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更是责任担当,践行‘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一起守的使命。”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胡继承说。

贵州茶叶要发展,必须上规模。2007年3月,贵州出台了《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除了在茶园面积和产值等方面提出明确目标,这份含金量颇重的意见还提出要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以及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

从2008年开始,贵州大量引进无性系国家级良种,茶叶种植从最初的10个重点县推广到43个重点产茶县,第1年便完成了3年的规划种植任务。

到2013年,贵州种下611万亩茶,坐上全国第一把交椅。贵州又开始从全产业链审视茶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2014年贵州出台了《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从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加工升级、基地建设、质量安全、科技人才、金融服务、文化宣传8个方面对未来3年贵州茶产业的提升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

2018年8月贵州再次出台《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茶产业强省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优质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50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

十多年的时间,3个重量级文件的出台,成为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全省茶园面积从102万亩、500万亩到如今的750多万亩,形成黔东北、黔西北、黔东南、黔中、黔西南五大产业带,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达到4990家,茶产业从业人员400万人,带动贫困户人口45.2万人,脱贫人数13.7万人,涉茶人员年人均收入达到9287.5元。

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茶产业本身的富农效应的显现,让更多的农民自发加入茶产业。湄潭双合村种茶带头人简进兰就说,以前全村只有她一个人种茶,现在大家都尝到了茶的甜头,积极加入到种茶大军中来,在双合村只要能种茶的土地,村民都挤出来种。

每天清晨,石阡县聚凤乡的村民便不约而同地来到茶山采摘春茶。他们的双手在茶尖跳舞,每一片新芽都是他们收入的希望。“采摘明前茶一天能有一两百元的收入。”不离家门就能有收入,山区的老百姓成了茶业发展的产业工人。

“茶叶一头连着百万茶农,一头连着千万消费者,是为茶农谋利、为饮者造福的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更是贵州农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胡继承说。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响亮的口号在贵州成为了现实。

立得起——

质量安全上严防死守,让天下人分享贵州的干净茶

绿色是多彩贵州的主色,茶叶是绿色贵州的珍宝。“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是贵州茶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正是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赋予了贵茶“香高馥郁、味醇鲜美、色纯鲜亮”的特质。

“种植于贵州的茶树,70%集中在海拔800米-2000米的高原地带,而纬度则集中于北纬24度-北纬27度之间,再加上整个冬日淅淅沥沥不停的小雨,茶树见不到太阳,这便形成了贵州高品质茶叶生长所需要的三大条件——‘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这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和有机物的合成和积累,制成的茶叶香雅味正。”贵州制茶大师牟春林说。

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前些年在茶区采访,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生态”“优质”“干净”“安全”的贵州茶是种出来的、管出来的、加工出来的……一杯清茶背后,蕴含着400多万贵州茶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对食品安全的苛刻。

“质量是黔茶的生命线,要保证生命线,就要严防死守。”胡继承说。

近年来,贵州全省上下联动、共同发力,从标准茶园建设、投入品管控、病虫害绿色防控、清洁化加工等方面,实行一项项严苛的措施,织成一张绿色保护大网,为贵州茶的绿色生态之路保驾护航。

走进湄潭、凤冈等地的茶园,林中有茶、茶中有林,套种桂花等经济林木,形成了林种生物结构和乔灌木相结合的复合立体种植模式;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害虫诱捕器等防虫治虫设施,让茶园病虫害发生率大大降低,基本实现生态平衡。

质量安全上的严防死守,只为向世界贡献一杯干净的贵州茶。2018年贵州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抽检茶样660个,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合格率100%。湄潭、凤冈、正安、松桃、雷山、思南、普安、余庆、瓮安等9个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占全国示范区总数的1/4。60家企业上线的省茶叶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运行正常,121家企业录入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目前,绿色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日趋成熟的同时,贵州成为了全国茶叶质量安全标杆。

展得开——

黔茶出山,必须走出一条贵州制造、贵州品牌、贵州创造之路

春到黔山,贵茶飘香。新旧交融,百茶争鸣。

2016年12月,“贵州绿茶”通过对产地优势、品质特色、人文历史、产业发展、品牌宣传等多项内容的陈述答辩,顺利通过原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评审。“贵州绿茶”正式成为我国首个省级大区域品牌地理标志茶产品,开启了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如今,已成为中国知名的产茶大省和中国茶园种植面积第一的贵州,如何让茶“走出去”,成了贵州各级地方政府和茶商、茶农们探讨和热议的话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茶产业抓住了生态这一核心优势,作为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革命的示范品种,贵州全省上下正形成合力,确保茶产业实现产销升级,政策、人才、金融、大数据等要素都在向茶产业聚集,茶业强省呼之欲出。

聚焦“贵州绿茶”“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省级重点品牌,大力扶持“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等公用品牌,贵州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品牌宣传推介。

从组织参加各类茶博会,到全国各地举办品茗活动、茶文化论坛、电商推广,再到推广具有贵州特色的高水温、多投茶、快出汤、茶水分离、不洗茶“贵州冲泡”方式,贵州使出“十八般武艺”推广茶叶。

随着产业规模的进一步做大,以“生态、安全”为品牌标榜的贵州茶“走出去”的欲望更加强烈。而今,贵州茶叶出口正走向辉煌,以质量和品牌制胜的贵州茶,其出口量正在快速上涨,产品出口到德国、美国、新加坡、沙特阿拉伯、法国、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及地区。英国联合利华、太古、中粮等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前来抢滩发展茶产业。

日前,孙志刚访问摩洛哥时,为贵州签订了2100万美元的茶叶订单;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慕德贵到阿根廷推广贵州茶叶;3月28日,首批12吨的“都匀毛尖”抵达莫斯科港口……这不仅为中国外交搭建了桥梁,为贵州绿茶赢得了商机,也为贵州绿茶开拓国际市场打开了思维的空间。

展得开,不仅表现在品牌铸造和市场开拓上,茶产业的发展给乡村振兴赋予了新动能。茶产业在贵州省的蓬勃发展,正改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贵州茶山里住上几日,会更容易被幸福包裹,许多遗忘的事物浮现出来,阳光、清香、鸟鸣、水声……

茶园也不只是简单的绵延风光,还包括了山、村、人、历史、科学、宗教、哲学等方方面面。当你用心关注它时,会发现它自成系统、五脏俱全。

“近茶区、接便道、延景点、多元化”,贵州将生态农业、生态茶园、自然景色、红色文化、人文景区等重要核心景观串联一起,让“产业发展”与“旅游”抱团,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绿色品牌。

“两条底线”看贵州,一杯贵州茶,浓缩的是贵州近年来守好“两条底线”的成果,品出的是百姓富生态美的“好味道”。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守住“生命线”品出“好味道””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511/6536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