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禁渔两年来,转产渔民在政策支持下纷纷开启美好的新生活。
图为赤水市丙安镇艾华村渔民周文贵在管理自己栽种的金钗石斛。
为汤永盛(右)和女儿一起在给客户装运竹筷。
为赤水市金华市中街道“青年党员志愿服务队”在清理赤水河滩上的垃圾。
蜿蜒流淌于云贵川交界处的赤水河,是长江流域唯一一条干流无筑坝、可自由流淌的一级支流,素有“美酒河、英雄河、生命河”的美誉。而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中有160余种水生动物,其中40多种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因此它又被称为长江珍稀水生生物的“生命密码库”。
2016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决定从2017年1月1日零时起至2026年12月31日24时止,在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为保护鱼类资源,赤水河贵州省赤水段率先实行永久禁渔。
在政策引导和帮扶下,当地69户渔民成功转产上岸,人均获得15万元转产转业补偿资金,实现上岸有党员干部扶持,转产转业有资金补贴政策。如今他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
退捕上岸老渔民开启新生活
曾经的打鱼汉汤永盛,如今已是赤水市葫市镇翠簧社区一家竹筷加工厂的老板。当我们见到他时,汤永盛正忙着给客户搬运竹筷。
回忆起当初的在水上“漂泊”的生活,汤永盛说:“捕鱼是个很辛苦的职业,夏天船上酷暑难奈,冬天河面寒风凛冽,经常起五更睡半夜。有时晚上突涨大水,渔网被冲走血本无归不说,甚至还有生命危险。”
也正因此,2016年底国家提出实施禁渔保护生态,汤永盛很快就响应号召退捕上岸。葫市镇当地竹资源丰富,在挂帮党员干部的帮助下,老汤用17万元补偿资金开办了一家竹筷加工厂,如今年收入已达到7万元,彻底告别了“水上漂”的日子。
而从职业渔民到“洗脚上岸”的,还有赤水市丙安镇艾华村68岁的老渔民周文贵。“禁渔的前几年,明显感到赤水河渔业生态变化很大,一是捕捞量越来越少,二是捕到的鱼个头越来越小,特别是部分珍稀鱼类几乎绝迹,让人痛心。所以禁渔我举双手赞成。”周文贵向我们讲述起他的经历。
周文贵是一名退伍军人,复员还乡后,曾在村里担任过十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为响应国家保护生态退捕上岸的号召,他在全市69名渔民中率先上岸,率先垂范,带动了众多观望等待的渔民签字退捕。
金钗石斛是名贵中药材,近几年市场前景非常乐观。周文贵用22万元补偿款投资栽种了30余亩、10万余株石斛,目前已陆续开始收益。“把石斛制作成盆景,卖给来赤水游玩的游客,每盆价格在20~200元间不等,去年大约销售了1000多盆,轻轻松松年收入5万元以上。”周文贵说。
携手共护古老河流绽放活力生机
元厚镇是赤水河进入赤水境内的第一段。近年来,当地通过严格落实河长制,在保护水域生态和污染防治过程中开辟了有利局面。
“我们按照‘政府+民间’的双河长制管理,形成了‘河长+河道警长+民间义务监督员+专职巡河保洁员’的河长制工作体系。”赤水市元厚镇党委书记、镇级总河长马乃元介绍说,由党委书记担任辖区总河长,对全镇治污治水负总责;包村领导担任片区河长,对包村治污治水负责;村支部书记担任河段长,对区域内治污治水具体负责,形成“河长统筹落实、河道警长执法、民间义务监督员监管、专职人员保洁”的工作局面。
在金华街道沙湾社区,村级河段长帅记平告诉记者,自打当上了河段长以来,每天都要到河边去巡查,发现河道有垃圾就要马上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清理;如果发现有非法电鱼、侵占河道等违法行为,更要在第一时间制止,随即向河道警长和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依法依规严厉打击。
目前,赤水市实现了市、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全市共设市级河长21名、乡镇级河长103名、村级河长127名,河道警长23名,民间义务监督员213民,专职保洁员246名,党员志愿者上千名,围绕水资源保护、河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事项组织巡查,为长江上游筑起一道天然的绿色保护屏障。
如今的赤水河流域水质优良,河流出境的鲢鱼溪断面(贵州―四川)达到二类水质标准,以一河清水干干净净地汇入长江。2018年2月,赤水河贵州段荣获“中国好水”优质水源称号,赤水河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河,为国家重点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贵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