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龙江县贫困户刘全的日子曾经过得挺苦。全家跟疾病抗争了十几年,磨薄了家底;盼着养羊能翻身,又因为不懂技术砸了锅。几次受挫让刘全很灰心。就在这时,村里伸出了援手,帮着解决了大人看病、孩子上学的难题,还翻修了房屋。
要强的刘全心里烧起了脱贫的火。他看准了种黑木耳增收的机会,苦学技术,积累经验,在县里、村里的帮扶下,终于挖掉穷根。他又带着村里贫困户种木耳,手把手教技术,带领大伙一起脱贫。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刘全实现了三级跳。
走在黑龙江省龙江县鲁河乡先锋村广信东山屯的小路上,一股奋斗的气息扑面而来。从屋里出来的刘全,脸上堆满了笑,还没来得及寒暄,就拽着我们进了屋。
“点儿咋这么背呢!”
“这人呀!手脚勤快脑子活,就是点儿背!你自个说是不是?”没等人坐稳,村支书胡卫军就开了腔,“刘全,你这一路可真是不容易!不过好歹翻过身来了。”
刘全讪讪地笑了。细细打量,眼前这人架着一副黑框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要是不说,恐怕谁都不会把他和贫困户画上等号……可他却曾是贫困户。
“要不是2016年村里拉了我一把,只怕到现在都还喘不过气来。”刘全点上一根烟,不等吸上一口就竹筒倒豆子般说道,“你都不知道那时有多苦……”
1996年,27岁的刘全寻思着光靠在家种玉米整不出什么名堂,单枪匹马去市里打工。“辛苦一年没落下啥钱。”刘全只好回到屯里继续务农。
自家的24亩地再加承包来的10多亩,夫妻俩勤恳耕作,虽不富裕倒也安稳踏实。谁知好景不长,媳妇种地时不慎扭伤了腰,后又患上风湿性心脏病,“整天就跟没头苍蝇似的到处寻医问药,听哪儿好就去哪儿。”整整10多年,刘全一家都在和疾病抗争,“家底整没了不说,还欠不少债。刨这个坑、补那个坑,坑越来越大。”
2015年媳妇的病情稍稳定下来,刘全听人说养羊是门好生计,便花了1万多元买了11只羊。“三养两养,没多久就白白胖胖的。”正满心欢喜盼着肥羊满圈的刘全,却遭重创。“刚入门咱也不懂,瞅着有几只羊不产崽,就拿去跟人换。”刘全没想到,这一换换出毛病来——不仅羊得病,夫妻俩也染上了羊布病;养羊不仅没赚到钱,看病还搭进去两万块。
刘全火大了:“点儿咋这么背呢?”一急,麻烦又摸上门来。“咱也不是读书人,不知咋整的,视网膜竟脱落了!”雪上加霜,治眼疾又花了1.2万元。
几次三番下来,天生要强的刘全也像霜打了的茄子一般,蔫了。以后可怎么办?未来的路愈发模糊……
“不能辜负党和政府的帮助!”
“不能眼看他趴下起不来!像刘全这样肯干的,扶他一把,准能跑起来!”胡卫军说,2016年初经过精准识别测算、村民小组评议、村两委评议等程序,刘全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上了贫困户,刘全脸上却有点“挂不住”了。
“咱也不是缺胳膊少腿,党和政府这样帮我,还能说啥?干就得了!”媳妇的药费、闺女的学费有了着落,家里房子也被修整得亮堂,刘全心里想要脱贫的火越烧越旺。
2016年,正逢齐齐哈尔市龙江县谋划黑木耳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刘全看到了机会。但凡县里组织木耳种植技术培训,堂堂课都有他追问老师的身影;县里不解渴,他又跑去市里、省城学……几个月下来,刘全俨然成了行家里手。
但他心里也犯怵。该不会又像养羊一样打水漂吧?“这回不一样,咱技术学扎实了。不懂就再去敲老师的门,不怕!”刘全好歹说服自己,下定决心要开张。
决心是下了,没钱怎么办?龙江县食用菌基地赊了5000袋菌包给刘全,木耳成熟后保证回收、抵扣菌袋钱;县里又按政策给每个菌包补贴1块钱。大棚怎么搭?村里想方设法给协调了部分材料……各方助力,刘全紧赶慢赶总算赶在立秋之前焊好了简易棚、挂上了木耳包。
刘全把这5000袋木耳看得比啥都重。“每天凌晨3点就摸黑去给木耳浇水。每隔40多分钟浇一次,3次浇完天都亮了,一夜没法睡。”刘全的媳妇满是心疼,“这还不算,有点闲工夫就往棚里钻,半天不带出来的,就差在棚里打地铺了。”
揣着老师传授的技巧,再加整天泡棚里磨出的经验,刘全很快就跨过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那道门槛。啥时候浇水、啥时候通风、啥时候晒太阳,木耳“脾气”被他摸得门儿清,收成自然不一般。
“好家伙!第一年上手,每袋就出了5钱多木耳。刨去成本,当年就增收了5000块!”胡卫军高兴地说,“那年村里也挂了7万袋木耳,可每袋出的都不如刘全多。”
“木耳一年可以种两茬,正好和种玉米错开。收拾完木耳种玉米,啥也不耽误。”刘全是个要强好面儿的人,他心里总惦记着:“自己苦点累点算啥?不能辜负党和政府的帮助,早一天脱贫是一天。”
“谁找我,我都愿意教!”
要是村里贫困户都像刘全这样该多好?2017年初的一天,胡卫军和村主任刘景学力邀刘全到村木耳种植基地当技术员。
给村里干当然好,可自家的木耳扩张计划就得放一放。咋办?刘全算大账:自家棚再好,只富一家人;村里大棚好,带动全村人。况且,没村里扶一把,自己能站稳吗?没有多少犹豫,刘全拿着村里开出的1.5万元“年薪”,走马上任了。
“别看这人黑脸架副黑眼镜,爱穿黑衣服还种黑木耳,全身都黑,可就是心特敞亮,从来不藏私。”刘景学感慨万千,刘全在基地里不仅尽心尽责照料木耳,还把好技术教给在此务工的贫困户,“那年的收成真不赖,年底盘账,贫困户都拿到了500多元分红。”
积累了两年经验,2018年先锋村大步前进,挂袋木耳数量达到了49万袋。一栋栋木耳大棚在贫苦户家房前屋后扎下了脱贫的希望。
刘全自然不甘落后。“去年整了4万袋。批发零售都卖出去了,落下5万多块钱。”在自家木耳大棚前,刘全眯缝着眼笑道,“这俩都是去年新建的。一个棚挂两万袋。可比我第一年弄的简易棚强多了。”
2018年,在贫困中挣扎20多年的刘全一家子,总算靠自己的双手挖掉了穷根子。
对于村里其他贫困户来说,这一年也大不一样。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他们也离不开身边的“木耳专家”。“有啥整不明白,在木耳种植户的微信群里吱一声、拍个照,刘全第一时间就会解答。”贫困户房文才说,“要是看图说不清,他保准会上家里来现场指导。怎么问他,都不嫌烦。”
“13户贫困户在刘全手把手指导下种木耳,去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有了刘全这个热心肠帮衬,胡卫军宽心不少,“不仅讲技术,还讲理。碰到些懒的、等的、靠的、要的,他总能不厌其烦给开导明白啰。”
脱了贫,刘全反倒越来越忙了。“大家都住上暖房子、开上小轿车,那才叫真本事。就我一个富,脸上也没光啊。”刘全已不领“年薪”,倒是把免费技术指导员干得风生水起,“谁找我,我都愿意教。但没有啥是伸伸手就能得来的,要想日子好,还得自己肯干加苦干。”
时间迈入2019年,刘全格外轻松。却有一事一直记挂在心:好木耳怎么卖上更好的价钱?刘全琢磨包装如何更精致,又请教年轻人怎么玩转微信销售……脱贫才是刚起步,致富才是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