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畜牧养殖 » 正文

豪猪的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05  浏览次数:81316
内容摘要:豪猪也叫刺猪,它的肉在市场上卖得比较贵,因为肉味很是鲜美,很多人比较喜欢吃豪猪肉,正是这样,很多人看到了养殖豪猪的商机,开始大规模养起豪猪来了,那么接下来小编就给各位详细讲下豪猪的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吧

豪猪也叫刺猪,它的肉在市场上卖得比较贵,因为肉味很是鲜美,很多人比较喜欢吃豪猪肉,正是这样,很多人看到了养殖豪猪的商机,开始大规模养起豪猪来了,那么接下来小编就给各位详细讲下豪猪的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吧!

一、豪猪的养殖技术

1、场地

(1)一般分半散放饲养和人工圈养两种。半散放饲养场地,选坐南朝北、排水条件较好的坡地。四周围墙高1.1-1.2米(围墙低部先挖深50厘米、宽20厘米的地槽,倒进混凝土,再在地槽上砌围墙,预防豪猪从围墙底部掘洞逃逸),并安装好供饲养员进出的铁门。半散放饲养的豪猪会自行掘洞和采食。

(2)人工圈养的圈舍分内外窝室,并铺有50厘米厚的水泥地面,上面放置垫草。内外窝室建筑面积一般宽2米、长3米,高1.1-1.2米;内室是豪猪休息和产仔的处所,外室供其活动和晒太阳,饮水池砌在外室靠铁门的一侧。

2、繁殖

豪猪有结群聚居的习性,但公母比应控制在1:3-1:4,否则公豪猪间会因打斗造成死亡。通常一年1胎,也有2胎;1胎产仔1-5只,平均2只;怀孕期110天;哺乳期50天左右。怀孕豪猪不能饲喂南瓜,防止流产。哺乳仔猪和断奶豪猪要注意保暖,虽然豪猪能在40℃至零下20℃的温度下生活,但低温会引起豪猪拉稀。

3、饲料

豪猪的胃消化能力特强,喜吃玉米、小麦、稻谷、山芋、白菜、萝卜、南瓜、花生等多种农作物及一些树木枝叶。在春末夏初时投喂青绿饲料不能超过30%,以防胃气膨胀和亚硝酸盐中毒。每天投放玉米、黄豆等精料2次、青料1次。投放日粮总量以每晚基本吃完稍微剩余为度。少量未吃完的饲料,第二天全部清除出场。

4、防病

豪猪的生命力特强,几乎不生病。每天更换一次清水,并定期在饮水中投入0.5%的环丙沙星;定期进行肠道驱虫、更换垫草和场地消毒。

二、养豪猪注意事项

1、不要长期单喂和过量饲喂

青绿饲料虽然喂豪猪有很多优点,但由于营养含量不全,不能单独饲喂。同时,还要留意不可过量饲喂,特别是仔豪猪,在饲喂水分大的青绿饲料时,必须要限量,防止过量造成拉稀粪或其它肠胃病。

2、不要煮熟喂

许多饲养户将青饲料煮熟了喂豪猪,这样做不仅降低了原有营养成分,还容易引起变质和中毒。正确方法是:青绿饲料采回后,先洗净切碎或打浆,之后搀入混合饲料直接喂豪猪,但对适口性差或粗纤维多的青绿饲料,最好发酵处理后再喂。

3、定期进行消毒

每天进行一次豪猪养殖笼舍清扫和清理饲料槽(盆、钵)中的残剩饲料。用10%~20%生石灰澄清液(现配现用)或用3%~5%漂白粉溶液(现配现用)对豪猪饲养室和饲养池进行喷洒消毒,通常每个季度消毒一两次,霉雨季节与春季视其情况适当增加消毒次数,记住把药液喷洒到豪猪身上。

4、防止饲料发霉变质

注意饲料卫生,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精饲料,和不干净的青饲料。夏季饲喂青绿饲料,最好是边采边喂,若有时采多了用不完,应及时摊放在阴凉处,否则变老后的青绿饲料会产生亚硝酸盐,豪猪猪吃了轻则易患肠胃病,重者还会因中毒导致死亡。

现在很多养殖户瞄准了豪猪,毕竟它的肉好吃,价格也贵,又好养,所以养豪猪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上文给大家分享了一些养殖技术,还有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养好豪猪!

关于豪猪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青瓜网其他农业内容。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豪猪的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505/7203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