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头商,分两种:第一种,如距批发市场在百公里范围,地头兼直运商,天一亮,就到了地头,直接收菜农采摘的菜;第二种,距销区远一点的大的蔬菜基地县,会有若干个点的地头商,一清早,就将菜农的菜收起来,他们通常服务于县里的地商。县里的地商将菜拉进城,然后找地方搭配,其中一部分菜,要用纸箱分装,然后再装车。
拉运进城,最好当夜直至目的地。有的一天要跑几百公里。一个地商通常会有三四个比较固定的省内外销点,和销点常有联系,头一天需要摸清销点行情。越早赶到销点越好,如果在他们的车到之前,另有同类的菜早到,他们的菜就卖不出价,甚至亏本。在运输途中,如遇烈日,装的是四季豆之类,要冲一至二次凉水,直至从车厢流出的水是凉的才行,否则会因温度高而烂菜。如途中得销区朋友相告,今日菜多价跌,还要更改方向,另奔新地。如到了销区,卖不起价,再便宜也得出手,否则这车菜作为垃圾倾倒,还要为找地方倒而发愁,弄得不好,就被罚款。
到了中心城市城郊批发市场,有的是自己的点,更多的是交给坐商。由于城市管理,不允许货车白天进城,得有一批城市转运商,半夜到批发市场选菜配菜。在城市中,又有若干个地势较宽阔点,在天亮之前,允许蔬菜交易。这些转运商,按各自习惯的地点,将菜拉到这些点交易。会有一些农民工,那怕是寒冬,也会在这些点附近席地而睡,等着下菜挣点钱。各农贸市场的摊贩,会用脚蹬式小货车或其他运输工具,天亮到这些点采购蔬菜,然后拉到摊位上出售。
从上面的环节看,前面的环节,运销量大,每斤通常就挣几分钱。最后一道环节,以斤论,加价多,以量论,挣钱不如前面多。最后一道环节,不是要挣多少的问题,首要的是挣生活费,在些基础上,能多点就多点,如果挣的钱连生活费也不够,就没人干这个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