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国际水稻论坛“一带一路”高端圆桌对话环节,中外水稻专家就促进国际水稻产业发展展开研讨。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中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杂交水稻技术世界领先。近年来,中国水稻种子借着“一带一路”东风飘洒至全球各地,中国杂交水稻的先进技术和高产成果正在与世界共享。日前,第三届中国国际水稻论坛暨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在海南三亚举办。18个国家的顶尖水稻专家和行业人士齐聚三亚,共同研讨水稻育种前沿成果及水稻产业发展趋势。
育种创新为水稻增产提质注入源动力
中国是水稻资源富国、生产大国和科技强国。但要满足未来对水稻数量、质量和安全的需求,应对国际竞争,育种技术创新是不断提高我国水稻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
增产是农业科研工作的永恒主题之一。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何光华的科研团队研究发现了一个将护颖“恢复”发育成有功能的“侧生小花”基因,通过分子育种手段可以使水稻单花发育形成3花小穗。这项研究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了新途径——通过增加“小穗内籽粒数目”,大幅度提高每穗粒数而实现高产。
“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可以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及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研究员朱新广指出,团队创建的系统模型为鉴定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新途径提供了重要理论工具。“系统设计结合基因组编辑、合成生物学将为高光效水稻改良及育种提供巨大机遇。”
对于农民来说,粮食产量是天大的事,而消费者则更加关注食品安全。近年来,稻米镉污染问题,一度让人谈“镉”色变。水稻既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容易蓄积镉的作物之一,稻田中的镉通过水稻的根系被吸收,并向上运输到茎、叶和稻米中。据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王凯介绍,其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有效阻断水稻根系对镉元素的吸收,从品种的培育上初步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研发至今,隆平高科已有11个水稻品种被湖南省农业厅认定为镉低积累应急品种。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新品种选育研究室主任周少川表示,继我国水稻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后,我国优质高产稳产水稻新品种(组合)逐步成为稻谷增产的主题,粳籼亚种种质的杂交与融合将是下一阶段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
科学加工让营养糙米好煮又好吃
近年来,我国稻米产业已逐渐从重视供给数量向强调供给质量转变。究竟什么样的米才是好品质的米?“好看、好煮、好闻、好吃、好营养的“五好”大米便算得上好品质的米,但口感、蒸煮、营养这三方面往往难以达到平衡。”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王静给出了答案,但同时指出了人们的食用习惯和营养品质之间的矛盾。
“我国消费市场对食品外观、口感、便于蒸煮的要求使精米白面充斥市场,粮食的过度加工,导致粮食的浪费和营养损失严重。事实上,全谷物种皮层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酚类、黄酮类等活性物质,且全谷物中的酚类物质可与蔬菜水果相当。”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张名位所长张名位说。“全谷物食品在欧美等国家广受关注,而我国全谷物食品的品种和销售额均不超过谷物食品总额的2%。”
开发产品是解决稻米过度加工问题的有效途径,但货架期短,不耐储存制约了轻碾米产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刘成梅在轻碾米灭酶稳定技术上取得突破,分析发现,高温处理不但让营养富集,还延长了货架期。灭酶稳定技术的创制使轻碾米有望成为精白米的潜在替代品。
同时,中粮营养健康院产品开发经理亓盛敏指出,在现代消费中,“精粮”符合消费者对美味的追求,但在稻米加工成大米之后,米糠和米胚中的营养成分大量流失。《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指出,不合理膳食是导致慢性病的首要因素。
基于此,中粮营养健康院根据不同谷物的不同特性,定制化设计了一套混合全谷物包装,且由此形成一整套全谷物的全程低温预处理加工工艺,在保留营养的同时提升熟化程度,缩短蒸煮时间、改善口感,并由此开发出一种食用方便、口感好、科学搭配、易储存的混合糙米全谷物产品,颇受消费者青睐。
糙米是全谷物食品的典型代表,即稻谷脱去稻壳之后形成的谷类食物,虽然营养价值比白米高,但由于口感粗糙,这种膳食丰富的全谷物食品在消费者群体中并不受待见。为了提升大众对糙米的接受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加工研究所创制了易煮发芽糙米优质高效加工技术,全面兼顾了稻米的口感、蒸煮与营养。该研究所所长卢淑雯将筛选得到加工专用糙米品种,置于适当的条件下,发芽到适宜程度后所获得发芽糙米,营养成分相较于普通糙米更加丰富。经高温高压蒸煮后,硬度、黏性大大降低,可与白米实现同煮同熟,口感绵软与白米相似。
中国水稻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中国的“大米外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通过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一带一路”上的农业项目建设也带动了一批中国农业技术、设备和科研成果的输出。
二十世纪以来,孟加拉杂交稻的本土化生产取得了重大突破,本地杂交水稻生产由2002年的6%上升至2018年的73%,其中百余种中国杂交稻品种功不可没。
“马达加斯加是仅次于尼日利亚和埃及的非洲第三大稻米生产国,农业生产基本以稻米为基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杨耀松介绍,2017年,总人口中约有75%从事水稻生产,每年大米进口量约20~40万吨。不断提高稻米产量对于保证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2007年,在中国-马达加斯加两国政府的政策推动下,启动了杂交水稻援助项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及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组织多名专家,对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进行技术指导。援助项目结束后,在马达加斯加成立的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继续为当地的水稻生产提供助力。虽然杂交水稻出口能够带来不菲的经济收益。但“世界命运共同体”理念亦是中国杂交稻推广者跑遍世界的精神力量。
杂交水稻这张中国名片,在一带一路朋友圈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杂交水稻的种子已经播至孟加拉、尼泊尔、缅甸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和地区。机械化难度大、科研力量、基础设施不足是制约“一带一路”国家水稻生产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孟加拉、缅甸、尼泊尔、马达加斯加等各国嘉宾同时表示,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推动本国杂交水稻的育种研发和产业发展。
迄今为止,共有来自67个国家的3000多名育种工作者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学习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技术援助的重要手段。”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邓华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