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设施农业“下田”贫困农场“摘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22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411
内容摘要:    图为华阴农场农工在分级分拣大樱桃。  清明前后,乍暖还寒,走进陕西农垦渭南市片区各农场的设施大棚,却是暖意扑面,

  

 

  图为华阴农场农工在分级分拣大樱桃。

  清明前后,乍暖还寒,走进陕西农垦渭南市片区各农场的设施大棚,却是暖意扑面,生机盎然:甜瓜苗窜到了一人多高,西红柿已经结了三四层果,如红宝石般鲜亮的大樱桃格外诱人……长势旺盛的各色瓜果,让人模糊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季节印象。

  近年来,陕西农垦紧紧抓住建设国有贫困农场财政扶贫项目的机遇,集中项目资金打造规模化高效设施农业基地,显著提升了贫困农场自我发展能力,带动了农场职工就业和收入增长。陕西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剑对未来充满信心:“在扶贫项目助力下,垦区贫困农场一定能按期全部摘掉贫困帽子!”

  精准选择项目

  在朝邑农场的冬枣产业园核心区,单膜大棚里的树叶刚刚萌芽,双膜大棚内却已新叶伸展、青翠欲滴;在覆盖棉帘的大棚内,枝叶婆娑,星星点点的嫩黄色花骨朵悄然开放。在华阴农场樱桃园,4月中旬第一批优选产品正以2斤装每盒200元的价格上市。在大荔农场项目区,甜瓜可于5月底上市,比露地瓜提前上市半个月,每斤价格高1元,一棚甜瓜即可增收1万元。不同的产业发展品类和棚型,体现了各农场对自身区位、资源和农产品市场走势的综合判断,折射出各农场产业扶贫项目的精准性和差异性。

  与露地栽培相比,大棚栽培具有防冻、防风、防雨、防鸟、防虫、防草等多重优势,营造了适宜作物生长的优越环境,既能减少肥、药的使用,保护产地环境,又能够实现产品错峰上市,有利于抢占市场先机,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自2015年开始建设以来,朝邑农场冬枣项目区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07万元,建设了110座钢架大棚及配套的滴灌、道路等设施。农场还发挥自有蚯蚓粪有机肥厂的优势,每年每亩施有机肥、生物肥1吨。扶贫项目实施以来,增产增收效果立竿见影:冬枣亩产从2014年的几百斤提高到2018年的3000斤。项目区2018年实现冬枣销售收入625万元,纯利润218万元。同时,项目区建设带动了职工种植冬枣3000多亩,形成了农场新的优势特色产业。

  在扶贫项目助力下,陕西农垦四个农场已建成设施温室和大棚约800个,面积2000多亩,带动了绿色果蔬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大樱桃、冬枣、西周蜜甜瓜、高石脆瓜等“陕垦”牌特色果蔬备受市场青睐。果蔬产业正成为农场扭转经营困局、提高发展能力的强力引擎。

  突出科技支撑

  “毛粉”西红柿口感好,可以当水果吃,能吃出儿时的味道;板栗南瓜,可以切成丝凉拌着吃……大荔农场项目区积极引进试种果蔬新品种,引领市场新需求。同时,占地4亩、净高达9米的智能温室育苗大棚即将投产,将有效保障种苗供应,进一步健全果蔬生产体系。

  朝邑农场围绕冬枣育苗、栽植、生产管理、产品分级包装等各个阶段,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通过施用蚯蚓粪有机肥改良土壤和提升地力,不断提升冬枣品质竞争力。

  为解决特色果蔬农业技术薄弱难题,沙苑农场建立院士工作站,聘请方智远院士等著名蔬菜专家技术团队驻场指导,及时转化先进科技成果,提供了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技术的有效平台。

  华阴农场千亩大樱桃基地,露地的樱桃树正值盛花期,大棚里面却已繁花落尽,杏核般大小的青白色果子簇拥在枝头,而进入另一个有着卷帘的大棚,樱桃鲜红夺目,与绿叶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农场设施大棚樱桃项目李宴宾团队突破了樱桃树破休眠技术难关的成果。李宴宾介绍,使用破休眠技术的大棚樱桃,比没使用该技术的大棚樱桃可提前上市15天,比露地樱桃提前上市30天。正常情况下,每亩大棚樱桃的利润在1万元以上;破休眠技术的成功运用和推广,亩均效益还可净增1万元。

  项目依托产业,产业引领项目。陕西农垦各农场突出科技支撑,集中应用新型设施栽培模式、最新棚型结构、最新品种和种植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并示范引领着果蔬产业高效发展。

  完善利益联结

  大棚果蔬生产在移栽、打尖、授粉、疏果、采摘、分拣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临时性劳动力,这为农场职工和群众在农闲时提供了家门口务工增收的机会。同时,各农场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农场增效与职工增收相统一。

  朝邑农场把冬枣产业作为农场优势产业和促进职工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从政策、资金、技术、服务诸多方面扶持和带动职工,全场设施冬枣种植总面积达3000亩,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沙苑农场通过垫付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指导和订单销售服务,鼓励农工家庭承包经营蔬菜大棚。作为第一批“尝鲜者”,李富斌两口子承包了一个2.5亩的大棚,在去年11月底种上了西红柿。此时,西红柿已经挂了几层果,最底层的果实正进入膨大和成熟期,正是用工高峰期,两口子在棚里忙个不停。“保守估计,这个棚种两茬西红柿,亩产能有1.5万斤,纯收入5万元不成问题,如果合理密植,产量还能提高一块。”李富斌说。良好的前景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职工家庭从传统种植转向大棚承包经营。

  扶贫项目培育壮大了高效设施农业,并将农场职工群众吸纳到高效设施农业的生产、经营、销售各个环节上,实现了农场增效和职工增收的结合。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设施农业“下田”贫困农场“摘帽””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422/6511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