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山西运城:激活乡土文化,书写乡风文明新坐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16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2059
内容摘要:运城乡村文化掠影。家训文化墙。村史馆里话乡贤。家规家训挂门口,影响着村民的言行举止;村史馆浓缩乡愁,成了村民文化生活新空间

 

 

 

 

 

运城乡村文化掠影。

 

 

家训文化墙。

 

 

村史馆里话乡贤。

家规家训挂门口,影响着村民的言行举止;

村史馆浓缩乡愁,成了村民文化生活新空间;

人人争做新乡贤,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乡风文明在此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深深扎根在群众的心里。这是山西运城市以乡风文明为抓手,聚集全社会崇德向善、向上、向美的正能量,积极追求创造新时代文明新生活的一个缩影。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底在于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山西运城如何注重发挥乡土文化作用,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3月下旬,记者参加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组织的乡村文化建设调研组走进运城市闻喜县、万荣县的十余个乡村,一线采访,亲身感受文化的力量,农民精神风貌的变化,乡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家规家训挂门口争相亮出传家宝

运城古称河东,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不仅诞生了三国名将关羽、史学大家司马光等一大批文武俊秀,也产生了裴氏、薛氏、柳氏等一大批名垂青史、影响深远的名门望族,出现过以柳公权为代表的永济柳氏、以裴度为代表的闻喜裴氏以及以薛瑄为代表的万荣薛氏等传统经典家规家训,形成了独具特色、精彩纷呈的河东家道文化。

如今,传承家道文化,学习家规家训、运用家规家训,已在运城蔚然成风。

3月26日,记者调查采访的第一站,来到盐湖区陶村镇大村。大村其实并不大,全村人口还不足400人。可家家户户门前挂有家训,良好家风的传承已约定俗成。

走进大村文化大院,乡村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紧挨大门的文化墙上,精心喷绘的大村优秀家训选粹展板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入选的22个家训,按关键词进行分类,涵盖德、孝、仁、义、善等方面,如“孝敬老人,严教子孙;传承美德,从我做起”、“以德立身,用心做人”“德为先,勤为本,善作魂,和为贵”……“这些家训或是村民自己总结出来的,或是家族流传下来的,蕴含着一个家庭的精神面貌和人文风采。”大村党支部书记李武存说,这些家规家训都是村民的“传家宝”,把传家宝亮出来,不仅对自己是一种督促,对别人也是一种激励。只要每个村民都积极向上,整个村子就会朝气蓬勃。

来到闻喜县候村乡寺底村,村文化大院里的党员家风家训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文化墙上,不仅晒出一个个党员的家训,人人还都配了头像,留有姓名。如史云财的家训是:孝敬老人,从我做起;潘正德的家训是:邻里和睦处处是笑容,家庭和睦天天享快乐……此类做法在运城乡村已相当普及,比如闻喜县东镇镇上镇村、万荣县皇甫乡灵池村的文化墙上,也都图文并茂地晒出村里一批有代表性的家规家训。

在盐湖区西张耿村,家家大门口的墙上挂着家风家训,牌子上写着户主名字。据介绍,村里娶媳妇、嫁闺女,如今都要把家风家训牌作为考察标准,首先打听是不是贯穿于家庭生活、家庭教育、家庭建设方方面面。

盐湖区雷家坡村,每年在全村范围征集家风家训,并悬挂在家中醒目位置,强调传承以保持德行不坠。村民张西海2018年3月16日嫁女时,不仅没要彩礼,还给女儿陪了个特殊嫁妆:一块家风家训牌匾。婚礼上,张西海反复叮嘱女儿“婚后一定要孝敬公婆、和睦邻里、勤俭持家,不能丢了家风。”

最是家风能致远。在良好家风家训的引领下,运城涌现出了一批新乡贤。他们或返乡担任村“两委”主要干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他们或出钱、或出力、或出智,不遗余力为村里的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乡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乡情乡愁,是人类最朴素最真挚最恒久的情感。自古以来,以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民风淳厚而著称的运城市,人文荟萃,乡贤辈出。“孔门十哲”卜子夏、文中子王通、文清公薛瑄,“山西通儒”、戊戌变法六君子杨深秀等“古代先贤”的思想、精神、品格,深刻地影响着当代运城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大约有60万人先后通过上学、参军、经商等各种方式走出乡村,在外地发展,干出了一番事业,时刻关心着家乡。同时,还有一大批人士留在本土,成为引领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农村新风尚的带头人。这些成长于乡土、成就于乡外、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有德行、有爱心的人士,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如何把这些人的作用发挥出来,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运城市紧紧抓住由传统文化经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形成的新乡贤文化,大胆尝试,力图为乡村振兴走出一条新路。

万荣县西村乡永利村的王靖博,在临汾开了好几家大饭店,在生意最红火的时候,由于人气高、能力出众,王靖博竞选上了村干部,成为永利村的当家人。村里人谁也没想到,短短三年时间,这个寡言的汉子便将曾经贫穷落后的永利村旧貌换新颜,来了个大翻身!贫困村成了全县首屈一指的“文化名村”。

闻喜县侯村乡寺底村村委会主任吉平娟以前长年在外经商,当选后回到村里,累计出资数十万元,帮助村里硬化道路、美化亮化环境。如今的寺底村,不仅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楹联文化也做得好,实现了从“河东楹联文化村”到“中国楹联文化村”的跨越。

在运城,像王靖博、吉平娟一样,从商人转型到基层干部,从商场转战到农村发展主战场上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在外创业成功,有头脑、有胆识,回乡进村委班子后,他们眼界开阔、敢想敢干,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仅在去年的村“两委”换届中,625名新乡贤进入村“两委”担任职务。

为吸引更多的人士参与家乡建设,2017年初,运城在全市开展了“寻找新乡贤”活动。重点寻找有奉献精神、对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带动力、引领力的好人、贤人,用他们的高尚品德、勤奋敬业、知识技能等带动周边乡邻,促进乡村发展。目前,运城市本土、离土、外来新乡贤已有1.2万人,初步实现村村都有新乡贤,族族都有新乡贤。

在全体村民大会上披红戴花,拍摄视频在村微信群里表扬,把事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版面上墙展示。在万荣县皇甫乡灵池村,只要是为村里做事的新乡贤,都会受到特别的待遇。尊重、礼遇、善待,提高了村民争当新乡贤的积极性,村里召开新乡贤大会,在外人员一下子就回来了200多人。灵池村村委会主任杨自宁说:“乡村要振兴,凝聚人心是关键。尊重新乡贤,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为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运城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弘扬新乡贤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新乡贤文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

目前,运城已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新乡贤”理事会机构,各县市评选了一大批“新乡贤”,举办了“凝聚智慧,助力发展”新乡贤公益创业大赛,确定了第一批130个“新乡贤”公益创业项目。为了吸引更多资源投入乡村建设,进一步用好新乡贤资源,运城在部分县市试点,通过新乡贤理事会建立“互助合作社”,由新乡贤出资建立基金会,扶持农村项目建设。目前已初见成效,仅闻喜县互助合作社就发展到9个,新乡贤投入资金近380万,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活力和金融实力,为全市各村庄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经过两年的实践,运城新乡贤工作理论、模式、制度的成果渐渐有了雏形。通过人人可做新乡贤、人人易做新乡贤、人人争做新乡贤的‘大众模式’,汇聚起了运城乡村振兴的社会力量。”运城市委书记刘志宏说。

村史馆浓缩乡愁拓展文化新空间

一个村落集体的乡愁追忆,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当地人的集体智慧和能力,让村民得到了文化传承,使村民更加了解自己的先人在这片土地上是如何劳作与创造的。运城各地陆续建设的村史馆正是扮演了这一角色。

万荣县四望村村史馆,是一家设计很有现代感的展览馆。馆前高挂着两个红灯笼格外醒目,装饰也很古朴,即使不看门前的村史馆门牌,也会觉得这是一处和历史有关的场所。走进村史馆,大气、时尚的展区装饰,得体、和谐的展览布局,让人感觉这是用心之作。展览从四望的千年历史讲起,分为“沧桑历史”“沧桑岁月”“家族档案”“功业流芳”四部分,全面地展示了该村的千年历史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文精神的传承,成为四望村村民接受教育的新基地。展区以照片及文字为主,辅以少量的书籍、资料及历史变迁中的生产生活用具。透过一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一幅幅错落有致的彩色照片,让人感受到四望千年的沧桑巨变,也纵览了四望今天朝气蓬勃的崭新面貌。

灵池村史馆,是一个很有历史感的村史馆。古朴的设计、简易的陈设,馆中展出的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村庄的不凡个性和文化底蕴。展区里还摆放着犁耧耙耱、风车等生产农具,老式水壶、烟袋、桌椅板凳等生活用品,展示着当地特色传统手工技艺以及乡贤名人、村规民约等内容,让本村历史和文化熏陶后代,感受时代变迁,增强对家乡的热爱、自信和自豪感。

近年来,运城市乡村陆续建起了以村落文化为主题的村史馆,仅万荣县就建了村史馆52个。这些村史馆,有的展示旧时生产生活用具,有的展示当地特色传统手工技艺,还有的收集了乡贤名人、村规民约等内容,让本村历史和文化熏陶后代。村史馆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延续历史文脉、回忆田间乡愁的好去处,成为留住乡愁、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平台。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山西运城:激活乡土文化,书写乡风文明新坐标”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416/6503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