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广西贵港打造“农货上行”生态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03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781
内容摘要:    图为贵港当地农户在加工白玉蔗。资料图  贵港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门户。这里地势平坦

  

 

  图为贵港当地农户在加工白玉蔗。资料图

  贵港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门户。这里地势平坦,物产丰饶,是自治区重要的粮食、蔗糖、林果、禽畜、水产基地,石硖龙眼、荔枝、桂皮、蜜枣等特色农产品驰名海内外。

  然而,由于气候、市场信息滞后等原因,农产品滞销还不时出现;电商虽然大规模进驻,品质把控却成了问题,物流能力也有限;农民愿意返乡从事农业,但缺钱缺技术的痼疾难以破解……短短两年,虽然各大电商平台架起了日臻成熟的销售网络,但诸多难题也应运而生。如何将电商发展同农业发展纳入共融互通的体系,实现价值的共鸣?贵港邮政部门给出了答案:从单一的电商销售思维,逐渐延伸了一条“农产品上行”的全产业链,实现了果农、邮政、电商企业、电商平台多方共赢,也创造出“电商+物流+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网络销售重塑传统产业格局

  贵港市地处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中部,70%以上的土壤基本达到富硒土壤的标准。硒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这里生产的白玉蔗和百香果,颇受消费者青睐。白玉蔗主要产于贵港市木格镇,是一种水果型的甘蔗,清甜脆口,手撕蔗皮,食用方便。多年来,白玉蔗一直是木格镇当地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一捆40斤的白玉蔗,行情好时能卖到60元。

  但就在2019年1月初,木格镇的白玉蔗滞销了。

  木格镇原以线下方式批发销售白玉蔗,主要针对北方消费者。但2018年12月份以来,贵港连续下雨,北上的许多公路也大面积结冰,货物长途运输的难度与成本大增,客商大幅减少了对木格镇白玉蔗的收购。

  这愁坏了蔗农。很快,消息传到贵港邮政电商运营中心负责人李文峰这里,他马上向贵港邮政总经理雷武汇报。雷武决定凭借邮政优势,联合拼多多平台等多方力量解决木格镇白玉蔗滞销的难题。

  1月7日,木格镇政府、贵港商务局、贵港扶贫办、贵港邮政联合做了一个白玉蔗推介会,一时间,电商团队纷纷加入其中,掀起收购白玉蔗浪潮。

  贵港邮政在木格镇6个行政村设立了14个加工打包点,每天组织500多名村民加工打包封箱,严格把控质量。在贵港邮政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村民将甘蔗的头尾砍去,将中间部分切出30厘米,用布擦拭干净,套上保鲜膜以降低水分流失,然后再装箱、贴单、发货,价值与颜值兼备。

  李文峰告诉记者,这是货真价实的助农,不从中牟利。他们干脆把白玉蔗的收购价放到了网上。电商的威力充分展现,不到10天,200万斤滞销白玉蔗一卖而空,大部分产品通过拼多多、邮乐购等电商平台走出贵港。现年51岁的木格镇贫困户黄顺宗告诉记者,在这次行动里,他卖出了自家种植的2000把白玉蔗,收入2.8万元,安心过上了新年。

  从单一电商延伸出农货上行体系

  木格镇行动的成功,凸显出资源互补的优势。事实上,贵港农产品“触电”的历史并不久。2016年,主持贵港邮政电商运营的李文峰注意到,在贵港,极少有电商团队运营农产品;邮政系统在网上销售木具、日用品,也是不温不火。2017年,贵港市政府大力推百香果产业,贵港邮政进驻电商平台拼多多,决定主售百香果。“我们把之前的电商业务都砍掉,专注于“拼模式”,力推农产品上行。”没想到,这一举措成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李文峰发现,拼单聚量的模式,裂变订单很快,非常适合时效性强的农产品销售。

  然而,他猜到了事情的开头,却没猜到结尾:农产品的销量一路上扬,订单量实在太大,一天就有一两万单,团队常出现货不够的窘况。李文峰笑说:“当时我只好不停地删去一些发货的地方,最后只保留了4个,才挺过去。”

  问题终归要解决。在高速增长的销量刺激下,贵港邮政电商团队经讨论形成一致意见:既然自己做不过来,就引入各方力量,一起来做。于是,贵港邮政转换思路,从单一的“电商”身份转变,着力打造一个农产品上行的综合体系。这成为了第二个转折点。

  在2017年9月,贵港邮政联合商务局、农业局、扶贫办、邮政储蓄银行等部门,发起成立贵港市富硒百香果产业联盟。在联盟里,农民、合作社、电商企业实现无障碍连接。

  产业联盟带动中小农户对接市场

  联盟首先解决的,就是在面临海量订单时供果量不足的难题。贵港邮政通过在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印发传单,鼓励从外地返乡的农民回家种百香果。针对果农的后顾之忧,贵港邮政又一次想在了前面:资金不足,可向邮政储蓄银行贷款,由政府贴息;技术不足,产业联盟会提供全方位支持;至于销售,种植者的果园加入联盟,产品即可按市价包销,实现“订单农业”的模式。

  接下来面临的就是农产品收取与流通问题。2018年,联盟建成4个电商物流园并对外招商,吸引18家大中型电商企业入驻;此外,联盟还在各级乡村建成100多个农产品电商基地。

  农产品成熟,即可运至附近电商基地分拣,再到电商物流园贴单,即贴即发,实现“仓配一体化”。贵港邮政甚至放弃了自身对包裹量的追求,让这个农产品新上行体系充分开放。李文峰说:“我们不会限定加盟的电商企业只能用邮政的物流,碰到特殊情况还会鼓励他们用其他快递。”

  与此同时,拥有4.185亿活跃买家的拼多多平台也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李文峰介绍,贵港邮政在电商平台销售的农产品,超过50%由拼多多卖出。物流园内有个电商企业2018年的百香果销售额为2800万元,其中拼多多的份额超过60%。

  “果树的叶子不用保留那么多,因为叶子很消耗营养!”3月27日,在贵港市木格镇护录村的田地上,李文峰弯下腰,把一棵百香果树底部的叶子剥落几块,向村民示范。

  他站起身来,继续向记者介绍百香果的种植要领:不要把枝蔓都搭在架子上、果实吊在棚子下的“平棚式”,要用棚架中间留天井的“窗帘式”,采光通风,产量高,口感好。谈起各种农产品,从种植到收取、包装、物流、电商销售,他都熟悉的不得了,已然是一位“全能”的新农人。

  同为“新农人”的还有赖志福,他是贵港当地农民家庭出身,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数年,回到贵港办合作社做农业。2017年租下200亩种植百香果和沃柑,产品除了供给当地商超,和电商销售。对农村的感情,不仅只是热爱,更多的是责任。除了自己种植,赖志富还发动一些村民一起种百香果,“一对夫妇种十几亩,平均下来一年能有1万元的纯收入。”此外,赖志福还聘请贫困户到自己的果园工作。甘显林就是其中一位,他以前开船谋生,因为一次翻船事故导致破产,一根手指被发动机皮带夹断;另一贫困户覃耀西,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如今也在赖志福的果园工作,跟甘显林一样,每月都能拿到3000元工资。

  这种以农产品上行为背景的造血式助农正变得越来越主流,邮政、电商在悄悄的改变了当地的产业、扶贫生态。据记者了解,拼多多打造的“农货中央处理系统”,截至2018年底,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带动6.2万余名新农人返乡,与平台及新农人直接相关的农业生产者超过700万人。

  为返乡创业者金融赋能

  在贵港邮政推动成立的农产品新上行体系里,金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覃塘区的农民黄光艳,单兵作战种植百香果200多亩,2015年收入不足1.6万元,被认定为贫困户。贵港邮政了解情况后,协调邮储银行帮她申请到10万元农民工再就业创业政府贴息贷款,请专家指导她种植,并邀请她加入产业联盟合作社,为她提供“采摘+包装+销售+寄递+售后”服务。2017年,黄光艳的百香果通过电商销售收入25万元。截至到2018年底,贵港邮政已经为当地贫困种植户申请到邮储银行845万元政府贴息的再就业创业贷款。

  “跟农民、电商合作,金融业务会大幅增加。这跟单纯做物流,或‘物流+电商’的模式都不一样,我们把电商、快递、金融一体化,形成了相互支持的生态系统,这是我们极大的优势。”李文峰总结说。

  从单兵做战到成立产业联盟打通全产业链,从孕育“新农人”到金融赋能,这种全产业链的构建,使农户受益、政府满意、企业平台多方得利。贵港市农业局副局长梁仲益对这种共赢的模式也予以肯定:“贵港刚开始推百香果时,大家担心种多了怎么办?现在通过完善的上行体系,不光卖得好,还解决了缺货问题。木格镇白玉蔗一天就卖两万多箱,这是创历史的。也不存在以前线下销售出现的客商压价现象。农产品价格稳住了,这就是很好的助农。”

  分享到: 更多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广西贵港打造“农货上行”生态链”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403/6487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