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机具和农机手的安全管理,类似于公安部门对机动车和驾驶员的管理,农机具管理业务主要包括牌证管理、年审年检、安全检查等,农机手管理业务主要包括安全教育、驾驶证管理及事故处理等。由于这些业务面向的是广大农村,服务的是千家万户的农民,管理的领域不仅在道路上、更多的是在田间地头,监管难度更大、要求更高。这些年,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但地方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也有群众反映存在办证难、手续繁、时间长、不方便等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农机化司按照中央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扎实推进了农机监理工作的改革创新,在能够保证安全监管的前提下,力求通过优流程、减环节、强服务、转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三农”。
可以说,推进农机安全监管“放管服”改革,中央有要求、农民有期盼、基层有需要。
在顶层设计方面,重点用好加法、减法和乘法。一是在简政放权上做“减法”。调整优化制度,将原11个部门规章规范整合为4个。精简办证环节,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和行驶证两证合一,让农机和机手都能“一证上岗”。取消驾驶证实习期。推行免费监理,实行新机免检。二是在放管结合上做“加法”。将业务办理职责由地市级下放到县级,并明确县级以上农机部门主要承担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职责。对农机实行分类管理,从严管理有运输功能的拖拉机,要求先上保险再登记。放宽驾驶员年龄限制,由最大不超过60周岁放宽到70周岁,并增加了补考次数。三是在优化服务上做“乘法”。大力推进信息公开,推行网上办理。开展送检下乡、送考下乡。认可乡镇医疗机构出具的体检证明,方便农民就近体检。允许异地办理和境外人员申领驾驶证。通过制度机制创新,我们共推出便民措施44项。
在制度执行方面,主要抓了三件事。一是深入宣传解读。通过答记者问、新闻报道、制作挂图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扩大社会知晓度。二是分类开展培训。对省市县分期分批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素质能力。各地共举办宣贯培训班100多期,培训3万多人。三是强化指导检查。组成6个检查组到12个省进行督导,归纳印发了“放管服”改革中应注意的八个方面事项,督促指导地方抓好落实。
通过项目实施,取得了“三省一增一降”的好效果。
三省:是省事、省时、省钱。首先是省事。实行送检下乡、送考下乡、新机免检、就近体检、异地办理等措施,让农民少跑腿。二是省时。机手考试时间由90分钟减少到60分钟,牌证办理时间由原2天缩减为1天,让农民有更多时间干其他的事,更好地享受生活。三是省钱。通过免收牌照费、年检费等5项监理费用,全年为全国农机手减费约11亿元。
一增:是增加了农机手的有效供给。通过延长限制年龄,使60周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还能开农机、用农机,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难题。规定出台后,各地反映很受欢迎,仅江苏省盐城市,不到半年就有90名60周岁以上人员申请驾驶证,占新办证人员的10%以上。
一降:是农机事故明显降低。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在国家等级公路以外的农机事故563起,死亡74人,受伤131人,直接经济损失717.5万元。与上年相比,四项指标分别下降了32.1%、43.1%、42.0%和48.6%。
总之,农机安全监管“放管服”改革创新项目,在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切实增强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新规章规范实施后,全国共注册拖拉机24.4万台、联合收割机8.7万台,考取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16.1万人,有50多万农民群众直接受益。
2018年年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创新项目的成功经验,为意见的出台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发挥了积极作用。意见强调,要深入推进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鉴定推广服务,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切实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放管服”改革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农机化司将认真贯彻国务院意见要求,进一步拓宽“放管服”改革覆盖面,将农机安全监理的创新做法和经验,积极推广到农机鉴定、农机维修、驾校管理等方面,为推进新时期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