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顺义区的北京国际鲜花港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观光游览。资料图
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北郎中村过去的支柱产业是畜牧养殖,近年来,北郎中村积极推进农工贸集团产业转型升级,腾退养殖业,大力发展以花卉、蔬菜为主的籽种产业,形成了以农业文化为核心,与现有产业相融合的观光休闲农业,村民也享受到了产业升级带来的丰硕成果:2017年,北郎中村村民人均收入达4.5万元。每年都有无数村庄团体慕名而来,学习其产业转型经验。
北郎中村的产业升级之路为全市乡村产业振兴带来启示。下一步,北京将结合城市战略定位,发挥首都优势,推进更多的乡村实现产业兴旺。根据《规划》,北京将充分利用“大京郊”的空间优势,统筹农村和农业资源,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突破口,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努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为首都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服务产品,使京郊农村成为产业兴旺、经济多元、利益共享、创新创业、宜居宜业的城市后花园。
坚持兴农强农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规划》提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选育特色农产品,培育名优品牌,以建设北京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为主要抓手,同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
如何落实?《规划》从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开展耕地保护与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品牌促农强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安排。
“大城市小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对农业生产布局进行优化。《规划》中要求,要深入实施农业“调转节”,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与空间布局。在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基础上,研究制定农业空间布局规划,明确优化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鲜活农产品,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保护发展区重点开展休耕轮作,恢复耕地地力。落实畜禽禁养限养政策,推动保留的畜禽养殖场向“美丽生态牧场”转变。
北京越来越稀缺的土地,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规划》要求,严守耕地红线,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整理,实施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行动,确保本市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到2022年,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5以上。同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到2022年,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5%以上,化学农药用量降低15%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化肥施用量降低28%以上。
针对市民关心的食品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北京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规划》提出,强化源头安全,深入推进标准化生产与基地建设,同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区、乡镇、村四级监管体系,夯实基层监管能力。到2020年,建成特优农产品基地1000个;到202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做优做强农业,必须要推进品牌促农强农。《规划》提出,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培育具有北京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将“北京农业好品牌”打造为向社会推介北京农产品的平台。大力宣传推介京郊特色优质农产品,提高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到2020年,形成100个名优品牌、200个优质品种。
发挥科技优势为农业增添新动能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农业具有强大的科技支撑条件。《规划》提出,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强化对全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
首先,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通过科技与服务的结合,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形成与转化。以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为载体,鼓励引导全市优质农业科技资源集聚,加快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步伐,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科技支撑示范力度。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研究支持方式,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岗离岗创新创业,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
其次,加快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转化。《规划》特别提到,要加大农业生物技术、农业设施与智能装备、食品制造与营养健康、节水节能高效生态农业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大力发展智能温室、植物工厂、设施农业综合体,打造高精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载体。加强智能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机械的研发与示范推广,支撑现代农业的高精尖发展。
再次,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制定实施北京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相结合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符合种业创新规律的双轮驱动创新平台和投入机制。搭建种业创新服务平台、种业成果转化平台、种业交流交易平台、北京南繁科研育种平台四大平台,打造研发、展示、示范、交易、服务一体化的高精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
最后,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在这方面,《规划》进行了多项部署,其中提出做好农业数据采集、分析、研究与发布,建设北京农业数据中心,集成包含北京农业各产业的信息服务资源,构建全市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大力推进传统涉农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资源整合能力和产品服务范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涉农服务企业,延展北京农业发展空间。
深挖农业多重价值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融合是必由之路。对此,《规划》要求,坚持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的方针,深入发掘农村产业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品牌化经营、多元化增值。坚持农地农用的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完善农业价值链,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规划》提出,通过农旅结合、农科结合、农文结合等模式,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业态。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建设,培育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高标准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才资本要素集聚、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特色小镇,一批有产业优势、有文化底蕴的集体经济强村,推动新产业新业态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
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培育优质乡村旅游品牌,继续推进100个旅游休闲村镇创建工作,打造一批精品农业节庆、农事体验活动。发展乡村智慧旅游,提供便捷服务。注重保护传统村落、民族村落,建设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民俗旅游村。借助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2020年世界休闲大会、2021年世界樱桃大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机遇,引领推动周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