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葡萄成为村民致富“钱串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18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浏览次数:81635
内容摘要:咸阳市揉谷镇新集村位于杨陵示范区西部,南邻陇海铁路、西宝中线、西宝高速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十个村民小组,980户,3
 

 

咸阳市揉谷镇新集村位于杨陵示范区西部,南邻陇海铁路、西宝中线、西宝高速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十个村民小组,980户,3806人,总面积5249.85亩,现有耕地2893.5亩,其中粮食面积193.5亩,多种经营3200亩(其中葡萄园2207亩,葡萄育苗800亩。杂果育苗200亩,包括间作套种)。

新集村的葡萄产业是在一九八六年元月由西农大园艺系贺普超教授指导牵头建园,当时面积500亩,以酿酒品种占80%,鲜食品种占20%,经过几年的种植,受市场经济的制约,经历了不少坎坷,亩收入一千多元,葡萄面积坎掉了一半,仅剩下五六七组的葡萄面积,把酿酒品种嫁接成鲜食品种。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变化,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增长,鲜食葡萄效益逐年上升。特别是2008年12月新集村划归杨凌以后,领导关心,政府支持,村民配合,葡萄园面积由400亩增长到现在2207亩,葡萄育苗800亩,葡萄亩收入由1000元左右增长1.5-2万元。

近年来,新集村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发展“一村一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以葡萄和葡萄育苗为主的特色产业,村上先后成立了杨凌新集先锋葡萄转业合作社等六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依靠科技,示范带动,全面推广。走科技致富之路,采取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配方施肥,无公害套袋技术。从提高葡萄品质和种苗质量入手,在“名特优新”上狠下功夫,葡萄品种有巨峰、夏黑、户太8号等,葡萄8月份上市,主要销往西安各大批发市场,还有北京上海、深圳、四川重庆、福建、山西等地。

新集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便是这品质优良,色泽鲜艳,口感甘甜的多品种葡萄,新集村的葡萄产业,是收入之本,也是立身之本。非但如此,而且村子里一部分人已经由普通的葡萄种植户变为了技术人员。以农业进入技术层面,成了专业的农业人才。从原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工作者成了现如今的农民技术员,年薪将可达到10万~18万元。依托葡萄产业的繁荣昌盛,村里还借此成立了十个私营的建筑公司。以及一个餐饮服务队。最后还有专门为妇女准备的妇女嫁接员,专门在全国各地进行嫁接工作,并且持有相关的证件,达到了持证上岗。目前,新集村有证职业农民,154人,高级农艺师,6人,农民技术专员已达到了20多人。新集村也已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实验基地,还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的殊荣。

而新集村的立身之本葡萄产业经常供不应求,在八月刚刚开始销售,便被抢购一空,国内供应都捉襟见肘,但还是有很多国外的客商前来求购。每年光葡萄方面的收入都达到了4000多万。

在葡萄产业的带动下,以前的新集村民,家里有了一辆摩托车就算是富裕户,而有了一万元已经被称为万元户。而如今70%的家庭都有了小轿车,40%的居民在杨凌市区有商品房。现在万元户反倒成了贫困户,居民都编了一个顺口溜来说现在的存款,一万两万不算富,十万八万刚起步,过了百万才算富。现如今的新集村家里有上亿元资产的居户都有五户!其中一个亿万富翁曾经这样说:“对于我来说,钱已经成了一个数字,没什么意义了。人一辈子,100万是自己的,其它的钱都是社会的。”这些正是得益于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变化,经济帮助到产业帮助,帮助村民获得致富之路。

“以前村民们不懂也不会作务葡萄,全靠经验,辛苦一年几乎没什么收入。”新集村书记陈增科说,后来在农业、科技等部门的组织下,借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个平台,村里在农闲时节常年组织村民开展葡萄种植技术培训。“在专家们精心指导和培养下,村里葡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品质越来越好,村里的葡萄管理技术人才也在逐年增加。”陈增科介绍,截至目前,全村有150多名村民经过专业培训考核,拿到了职业农民证书和农业技术员证,其中有10多位村民被高薪聘请,这些人在服务自身的同时,还把技术输送到全国各地,为全国农业发展贡献了“杨凌力量”。

新集村自投身葡萄产业到如今,农民改产业,工人改职业。发展种植,养殖技术。学习并发展某一门特长,走上了致富之路。提高了产业强,带来了村上美,实现了村民富。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葡萄成为村民致富“钱串串””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318/6464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