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渔业养殖 » 正文

母猪不发情的原因及治疗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16  浏览次数:8640
内容摘要:我们都知道,养猪场想要增加收益,就要进行补栏,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母猪产仔。而一般的母猪在奶后7-12天内就会进入发情期,如果在断奶后的30天后还没有发情的征兆,那么就会影响养殖场的繁育。今天小编就来

我们都知道,养猪场想要增加收益,就要进行补栏,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母猪产仔。而一般的母猪在奶后7-12天内就会进入发情期,如果在断奶后的30天后还没有发情的征兆,那么就会影响养殖场的繁育。今天小编就来说一说母猪不发情的原因及治疗措施。

一、母猪不发情的原因

1、初配年龄过早

导致初生仔猪数量少、体重轻,母猪奶水不足,成活率低,更严重的是繁育影响了母猪自身的生长,体重相较同龄母猪存在差异。因此,通常在断奶后会出现推迟发情,甚至不发情的症状,从而增加其淘汰率。

2、季节变化的影响

作为周期发情的家畜,母猪可常年进行发情配种,但是在夏季,母猪活动量少,通常在断奶之后进入发情的时间较长,发情率相较于其他季节也明显偏低,尤其是对于初情母猪而言,发情延迟、甚至不发情的情况更是常见。

3、饲养管理不当

母猪发情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如果一个猪舍内的几头母猪同时出现推迟发情,或者不发情的情况,就应该考虑是不是饲养管理的问题,猪舍卫生条件差,饲料搭配不当,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都会影响母猪发情;断奶后的母猪需要特殊护理,在断奶后的泌乳期会出现体重流失过多的问题,这一阶段如果不进行科学的饲养,会加剧体重流失,体重下降严重,体型消瘦的情况必然会影响发情。

4、疾病原因

在后备母猪中,大部分都实现了自然发情,只有个别出现问题,则应该考虑疾病的原因,如生殖器发育不良,内分泌失调,受孕、生产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也会出现推迟发情或不发情的问题。

二、母猪不发情的治疗措施

1、科学掌握母猪的初配期

合理控制初配期,对于保持母猪体重,提高繁育率有重要作用。多数品种的母猪初配期在8个月左右,且体重不得低于100kg,但是初配期并不意味着可以顺利繁育,一些养殖户通常会让过3个发情期,每个发情期为18-21天,在第4个发情期对后备母猪进行配种受孕,可有效提高繁育质量,保证断奶后的自然发情。

2、采用科学饲养方法

在泌乳期母猪的体重会出现骤然下降的情况,这时要通过调整饲料营养保证母猪体况储备,维持“低妊娠、高泌乳”情况。

根据母猪的哺乳期合理控制喂养量,在维持仔猪健康生长的同时,保证母猪体重,为发情期做好准备。在断奶后,要控制高蛋白饲料的喂养量,避免出现母猪过肥的问题。

3、做好夏季防暑降温

在夏季应时刻关注猪舍的温度和湿度,做好科学的防暑降温,避免高温、潮湿的环境打乱母猪内分泌系统。当猪舍温度上升到33°C时,饲养员应做好滴水降温,同时为控制湿度还应做好通风管理,以维持母猪的日采食量,控制哺乳期体重下降。

4、采用激素治疗

针对推迟发情或者不发情的问题,饲养者可以利用激素刺激母猪发情。对断奶后没有进入自然发情的母猪,可肌肉注射包含丙酸卑丸素、黄体酮、苯甲酸雌二醇的“三合激素”4mL,如果依然没有进入发情期,可在5天后继续注射。对于激素注射效果良好的母猪,可在配种前8-12小时肌肉注射促排卵素,提高排卵数量与产仔数。

以上就是母猪不发情的原因及治疗措施,很多养殖户觉得母猪不发情也没有关系,但实际上,母猪不发情对养殖场的繁殖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对养殖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养殖户们一定要重视,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到养殖户们。

关于母猪不发情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农村网其他农业内容。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母猪不发情的原因及治疗措施”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316/7703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