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渔业养殖 » 正文

河蟹发病原因与防控对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10  浏览次数:81200
内容摘要:目前来看我国河蟹养殖的面积是不断在扩大的,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投入品持续增多,池中残饵、粪便、腐殖质等有机物也急剧增加,造成池塘养殖环境恶化,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大量繁殖,受到感染、侵袭的河蟹极易发病。

目前来看我国河蟹养殖的面积是不断在扩大的,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投入品持续增多,池中残饵、粪便、腐殖质等有机物也急剧增加,造成池塘养殖环境恶化,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大量繁殖,受到感染、侵袭的河蟹极易发病。下面一起学习一篇河蟹发病原因与防控对策。

一、发病原因

1. 种质退化

由于野生蟹种资源的匮乏,人工育苗已成为当前河蟹养殖的主要蟹种来源。但这些年,有的育苗公司(场)为降低成本,用一年生理发育不充分的早熟蟹作繁殖亲本或用个体较小的成蟹充数;有的育苗场用同一池塘同一父母生的雌雄蟹作亲本近亲交配。上述育苗公司的做法,使得相当一部分河蟹种质发生严重退化劣变,从而造成所繁殖的后代不仅个体一年比一年小,抗病力也一年比一年差,直接导致“一代不如一代”的恶性循环。

2. 水质恶化

池中过多残饵、粪便、腐殖质等有机物的沉积腐败分解,水草、藻类老化,加水、换水不及时,造成池水自净功能减弱;多年不清池底,是造成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超标,溶氧量下降、水质(底质)日趋恶化的“罪魁祸首”。在正常生化反应受阻,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恶劣水体环境中,不仅会造成河蟹机体组织缺氧,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还会助推条件性病原微生物的大量滋生,随着毒性增强,甚至形成致命性的病原。

3. 投饵不当

投喂的饵料,如某一物质欠缺或过量均会造成相关机能的紊乱、失调,导致河蟹发病。不注意补充钙、镁、磷等无机盐,河蟹将脱壳困难,并出现软壳等症状。投饵不足时,无法满足河蟹正常生长的营养需求,河蟹将生长缓慢,体质消瘦,抗逆性下降,发病率上升;投饵过多时,尤其是投喂动物性饵料,河蟹将营养过剩,造成性早熟,导致河蟹提早死亡。

4. 密度过高

随着河蟹养殖水平的提高,如今放养密度越来越高,甚至有的养蟹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在有限的水体内无限地增加养殖密度,养殖量超出了养殖水域的生态容纳量,破坏了水域的生态平衡。伴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不断地投饵和施肥,池中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质的积聚必然增多,增加了水体环境的不稳定性,使得河蟹的免疫力下降,传染发病概率上升。

5. 消毒不严

养殖多年或曾经发生过蟹病的蟹池中藏有大量致病菌,如果放养前清塘不彻底,将会留下发病隐患。若放养未消毒的蟹种,一旦条件适宜,蟹种自身携带的致病菌会大量繁殖,极易引发蟹病。

不经常进行水体消毒,池中大量的残饵、粪便、死蟹尸体的腐败分解,导致厌氧菌大量繁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极易造成自身污染引发蟹病。

生产中,如果直接投喂未经消毒的饵料,也会大大增加致病菌的入池机会,导致河蟹发病概率上升。

6. 病害管理不善

一是无病不防,有病乱投药。

二是擅自加大用药剂量,急于快速治好蟹病。

三是不按疗程用药,病情稍有好转但隐患还未彻底排除就立即停止用药。

二、防控对策

1. 培育优质苗种

苗种是河蟹养殖的基础,选择放养优质种苗(特别是扣蟹)是取得河蟹养殖成功的关键。面对近年来养殖生产中出现河蟹个体规格小,抗病力下降等种质退化的严峻问题,应强化苗种培育工作。育苗公司应严把抱卵蟹的科学管理关,保证胚胎健康发育,确保生产出健壮无病的优质蟹苗(大眼幼体)。

亲本蟹最好是从长江水系引入的野生原种,雌、雄蟹的规格分别达到125克和150克以上;仔蟹、扣蟹苗种培育者,要到有资质、信誉度好的育苗公司进行实地考察,选购优质蟹苗培育仔蟹、扣蟹苗种。

蟹苗要经过淡水淡化并能在纯淡水中安全生存,出池前用捞网抄起一小把蟹苗放在手中捏紧甩干水分,手中感觉张力大,松开后蟹苗能迅速散开。

养蟹者应严把苗种选购关,最好选择本地土池模拟天然环境并用长江水系蟹苗(大眼幼体)培育而成的蟹种(本地蟹种更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水质,放养成活率较高)。

蟹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指节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无性早熟。

2. 营造生态环境

冬季抽干池水,清除池边杂草、池底过多淤泥及其他废弃物,保留淤泥5~10厘米厚,整个冬季冻、晒池底,让淤泥充分龟裂,增加透气性,以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风化。

开春后,向池内栽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和黄丝草等水草,为河蟹提供天然植物饵料、氧气“生产基地”及脱壳、栖息、避敌场所;另外,水草还可以净化水质。水草覆盖率应达到50%~60%,若上述水草不足,则以水花生和浮萍等作补充。

蟹种放养前7~10天向池内投施生物有机肥(主要成分:肥水菌群、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固氮菌等),用量为8~10千克/亩•米,以培育浮游生物,为蟹种提供天然生物饵料。

清明前后向池内投放螺蛳300~400千克/亩,此时气温适宜,让其在池内自然繁殖仔螺蛳,为河蟹源源不断地提供鲜活动物饵料。螺蛳肉质稚嫩鲜美、营养丰富,是河蟹喜食的鲜活动物饵料,可促进生长,改善品质,提高规格,同时还能起到改善底质和水质的作用。

3. 科学投喂饵料

一要坚持“两头精、中间粗、荤素结合、搭配合理”的投喂原则。

3~6月水温适宜,河蟹蜕壳次数多,生长速度快,对营养需求大,河蟹摄食除通过施肥、追肥来培育天然生物饵料外,以投喂配合饲料和鱼、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为主。

7~8月天气炎热,水温较高,河蟹正常摄食和代谢受到影响,以投喂南瓜、山芋、豆粕、浸泡发芽的小麦和煮熟的玉米等植物性饵料为主,适量投喂蛋白质配合饲料,并停止鱼、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的投喂,以防河蟹性早熟、肠炎病和水质恶化。

9~10月天气转凉,水温温和,河蟹进入第二个生长高峰期,以投喂配合饲料和鱼、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有利提高河蟹的规格、品质和丰满度。

二要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定人的“五定”投喂原则。

定时:日投喂时间与次数应相对稳定,一般日投喂2次,分别在上午8~9时和下午4~5时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

定位:饵料沿池四周和池中间浅水区设多点均匀投放,使河蟹养成到固定地点“就餐”的习惯,以便观察河蟹的摄食情况,减少饵料损失。

定质:投喂的饵料应新鲜、不变质、无腐败、营养全面、适口性好。

定量:日投饵量应根据季节、天气、水质、水温及河蟹的摄食、蜕壳、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确定。有经验养蟹者的投饵方法是:晴好天多投,阴雨天少投或不投;水质好多投,水质差少投,水质恶化不投;水温适宜多投,水温过高(低)少投;摄食旺盛多投;蜕壳期不投;发病期少投或不投。具体的日投饵量一般以投饵后2小时左右基本吃完为宜。

定人:饵料投喂应由专人管理,专人投喂,专人记录。

4. 合理放养密度

河蟹放养密度与河蟹的产量、规格和品质密切相关。放养密度适中,则生长快、规格大、发病少、售价高;放养密度过高,则生长缓慢、规格小、发病率高、销售价格低;放养密度过低,则达不到高产、高效的养殖要求,此做法已被集约化高效养殖所弃用。

对精养蟹池而言,如果计划当年养成上市,且成品规格在150克以上,一般每亩放养规格为100~150只/千克的蟹种600~800只;如果计划当年养成上市,且成品规格为125~150克,一般每亩放养规格为200~300只/千克的蟹种800~1200只。

5. 把好消毒关

一是塘口消毒。蟹种放养前10~15天向池内注水10厘米深,用生石灰清塘,每亩用量75~100千克;7~10天后将池水加至80厘米深,用30%漂白粉消毒,每亩用量15千克,以迅速彻底杀灭病原体、寄生虫(卵)及野杂鱼等有害物。

二是蟹种消毒。蟹种放养前使用6~8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或3%~4%食盐水浸浴消毒10分钟,以杀灭体表病菌及寄生虫。

三是饵料消毒。投喂螺、蚬等饵料时,用清水冲洗干净,选取活体投喂;投喂水、陆草等饵料时,使用2~3克/米 3 的30%漂白粉溶液浸泡消毒20~30分钟后再投喂,以防病原体乘机混入池内。

四是食场水域消毒。每10天左右消毒1次。将250克的30%漂白粉加到10~15千克的水中,充分溶解后均匀泼洒,可以有效防止病原体的大量滋生。

五是水体消毒。每10~15天泼洒1次24%二溴海因,用量为130~150克/亩•米,以快速杀灭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如细菌、病毒等,改善底质,改良水质,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大量滋生。

6. 加强病害管理

养殖过程中,始终坚持“防病为主,治病为辅,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将病害损失降至最低。一旦出现蟹病,要及时诊断病因,对症用药(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并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正确计算池水量和池蟹量,合理确定施药量和疗程,将蟹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关于河蟹养殖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农村网其他农业内容。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河蟹发病原因与防控对策”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310/7707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