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渔业养殖 » 正文

细鳞斜颌鲴苗种培育、成鱼养殖技术要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10  浏览次数:8737
内容摘要:细鳞斜颌鲴又可以称为沙姑子、黄尾刁、黄板鱼,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细鳞斜颌鲴病害少、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食物链较短,主要摄食天然饵料,是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鱼类,养植前景

细鳞斜颌鲴又可以称为沙姑子、黄尾刁、黄板鱼,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细鳞斜颌鲴病害少、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食物链较短,主要摄食天然饵料(以腐泥、腐屑及藻类为主),是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鱼类,养植前景十分广阔。

一、人工繁殖技术

1、亲鱼选择

要求达2冬龄以上,性成熟时,体重在500g以上,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亲鱼。

2、亲鱼培育

细鳞斜颌鲴亲鱼培育可单养或混养,实际生产中,多采取混养。采用时每亩混养百尾,在3月份开始集中强化培育,主要投喂豆饼、麸皮等精饲料,同时注意经常加注新水,增加溶氧和刺激亲鱼性腺发育。每年春秋两季应定期拉网锻炼几次,以保证在催产期间拉网不会造成惊跳受伤。

3、人工催产

在每年4-5月份,水温稳定在18度以上时开始人工催产,雌鱼注射LRH-A 27mg+GH2mg/kg,雄鱼减半。每公斤亲鱼注射2ml,胸腔注射。水温要求在18-27度,最适产卵水温为20-25度。一旦发现亲鱼发情产卵,每立方米水体泼洒黄泥浆水1kg,以自行脱粘,20-30分钟后不断加进新水和排水,以便收集受精卵。

4、人工孵化

人工脱粘后,其卵表面附有泥沙,卵比重较大,更易下沉,因此用环道或孵化桶、缸等进行流水孵化时,水的流速应比孵化鲢、鳙、草鱼卵的流速大一些,以能见到鱼卵随水漂流滚动为宜。放卵的密度按每立方米水体放受精卵70万~80万粒左右,孵化率可达90%以上,在22-23度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经40小时孵化即可脱膜出苗,约2-3天完全脱膜。随着胚后发育的进行,当稚鱼出现鳔后,能平游时,这时降低水流速度,以减少稚鱼体力消耗,并投喂蛋黄或豆浆等人工饵料。

二、苗种培育技术

1、鱼苗培育

(1)适口饵料的培育

鱼苗下塘前,提前8-10天每亩施用粪肥200-300kg,待轮虫等浮游生物繁殖达到高峰时,鱼苗下池。在鱼苗下塘前一天,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5g,全池泼洒一次,以杀死较大型的浮游动物。

(2)放养密度

一般每亩水面放苗18~20万尾,经30天的饲养,个体可达3cm以上,这时鱼体鳞片已长齐,要及时拉网锻炼和分稀饲养。每亩分稀到8~10万尾,以后随着鱼体增长,逐渐降低密度。

(3)饲养方法

在鱼苗下塘初期,每天每亩投喂2-3kg黄豆浆,下塘10天后增投豆饼糊等,豆浆用量也应适当增加;注意适时施追肥,一般3-5天,每亩施有机肥150~200kg,以增殖天然饵料。

(4)日常管理

2、鱼种的培育

(1)夏花放养

细鳞斜颌鲴适宜在水质较肥、溶氧量充足的水体养殖,单养每亩放养3.3cm左右的夏花鱼种1-1.5万尾,经过70-90天的培育,可达到10cm以上的规格。混养在放足其他主养鱼种后,每亩投放细鳞斜颌鲴夏花1000尾。

(2)饲养方法

其饲养方法、日常管理和出塘等与其它主养鱼种相同。

三、成鱼养殖技术

1、成鱼主养

要求肥水养殖,池水的透明度在30-40cm,同时要保持水质的“嫩、爽”,并适当投喂豆浆、豆饼等饵料。

2、池塘套养

在放足主养鱼类的鱼种后,每亩水面再增放10-12cm的细鳞斜颌鲴鱼种500尾。

3、网箱套养

根据网目大小确定放养规格,一般每立方米放养5~10尾,可有效清除网衣上附着的藻类和腐殖质。

关于细鳞斜颌鲴养殖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农村网其他农业内容。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细鳞斜颌鲴苗种培育、成鱼养殖技术要点”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310/7707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