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牢牢抓住乡村振兴着力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2-27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2317
内容摘要:2018年,黄石全市农业总产值164.13亿元,增长3.4%;增加值99.43亿元,增长3.2%;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125元,增长8.25%。新
 2018年,黄石全市农业总产值164.13亿元,增长3.4%;增加值99.43亿元,增长3.2%;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125元,增长8.25%。

新增新型经营主体578家,其中合作社新增436家,达到3698家;家庭农场新增142家,达到1135家。

新增土地流转3.2万亩,达到67.6万亩,占全市常用耕地面积的50%。

一果(杂柑)、二茶(油茶、白茶)、三菜(藜蒿、食用菌、稻虾)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规模……

一组组闪光的数据,是湖北省黄石市在2019年农历新年向全市人民交上的一份“三农”答卷。黄石市是中华民族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近现代中国工业的摇篮。伴随着历史方位在新时代的定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这座传统工业城市的发展逐步转型,在“三农”领域谱写出了一曲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

“2018年以来,黄石牢牢抓住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坚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绿色生产和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日前,黄石市委书记董卫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转方式调结构:选准产业清风自来

城在山中,山在湖中。“半城山色半城湖”的黄石,近年来通过转方式、调结构,让农业呈现出了“小而美”的气质。

在阳新县白沙镇舒畈村,曾经的不毛之地上,立体农业的雏形已经显现。不知荒了多少年的“黑石头山”被3000多亩红豆杉树覆盖,绿色成了它的新底色。据介绍,这片人工林从2013年起开始种植,舒畈村的产业格局也因为这片杉木有了变化。

3000亩红豆杉树、600亩油茶、1100亩油菜……由远及近,自上而下。一年四季红黄交替让“黑石头山”变得光彩夺目;而每年10月油茶果实采摘后,山体又被油茶花的洁白笼罩。

五彩斑斓的不仅是景色,还有舒畈人的日子。

开展立体农业以来,人工林管护、油茶采摘等环节的用工需要,使舒畈村全村85%以上的闲置劳动力重新活跃起来,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选一个产业就像培养一个孩子,选对了、培养好了,这个老人的养老自然就不用愁了。种植人工林,栽种油茶、油菜以来,我们不仅实现了村民稳定增收,还极大地修复了生态、涵养了水源,游客也越来越多。”舒畈村党支部书记金承树说。

“黄石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以绣花功夫推进各项政策、措施、项目到村到户。特别是推行一户一策、一村一法以来,因地制宜制定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找准致贫原因逐户落实扶贫政策,85%的行政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万元,扶贫精准度和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黄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杜水生表示。

舒畈村的改变只是阳新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如今诸多富有活力的产业都在黄石农业版图中竖起新的坐标。

在白沙镇石河村,先后开展的天冬、玉竹、金银花等中药材和油茶、苎麻种植等产业,让全村近千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2018年村集体收入2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36元。

阳新县王英镇的27个村明确了“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旅游商品”的发展思路,通过“抱团飞地”锁定香(花)菇产业发展路径,每年100万棒、750吨优质富硒香(花)菇将带动各村集体和全乡600余户困难群众稳定增收。

“2018年,阳新县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果蔬、苎麻、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阳新县委书记王建华说。

黄石市农业局局长黄学杰告诉记者,2018年黄石耕地流转面积增加了3.2万亩,达到67.6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50%。全市通过土地流转建设千亩标准化粮油基地46个,百亩以上蔬菜基地230个,百亩林果基地27个,还形成了一果(杂柑)、二茶(油茶、白茶)、三菜(藜蒿、食用菌、稻虾)为特色的优势产业板块。黄石通过组建“虾稻共作”、油茶、柑橘、蔬菜、畜禽、农旅融合、涉农电商等七大产业联盟,形成了“联盟+产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2018年,黄石发展“虾稻共作”面积6.7万亩,总面积达到10.6万亩,特别是阳新北富公司的“虾缘稻”大米还荣获了第15届中国武汉农博会金奖。

黄石还大力推广“爱媛28”柑橘品种,新建示范基地3个、优质种苗繁育基地7个,新增柑橘种植面积5万亩,总面积接近10万亩。

蔬菜产业联盟成员已达91家,涉及蔬菜生产、加工、经销和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联盟培育了注册商标20多个,其中6个被认定为湖北省名牌。

涉农电商联盟发展盟员9个,通过线上宣传带动线下农产品销售的方式,把黄石港饼、杂柑、金牛千张、金柯辣椒等优质农产品卖到全国22个省份69个地市州……

融合跨界:治根扶贫静待花开

“2019年,黄石将继续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这其中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具体举措:第一是实施‘双十工程、双百产业、亿元项目’;第二是突出产业联盟;第三就是突出农旅融合。”黄石市委副书记、市长吴锦对未来充满信心。

吴锦所说的“双十工程、双百产业、亿元项目”,是指重点评选10个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程和10个三产融合示范乡镇工程,打造百万亩双水双绿产业和百万亩果茶产业,以及实施一批农产品加工服务业项目;突出产业联盟,就是要搭建“技术服务、信息交流、品牌创建、市场营销、项目融资”五大服务平台,主攻“七大拳头产业”;突出农旅融合,就是要策划一批能展现乡土特色的节日庆典活动,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建示范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

一系列布局不难看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黄石农业提质增效的新引擎。

位于大冶市刘仁八镇的龙凤山,曾经由于无人理会、山火肆虐,植被破败、景象惨淡。2008年,返乡创业退伍军人刘合伍依靠多年发展农业积累下的经验和资本,重新规划了龙凤山的生态发展道路。

单靠种植、养殖效益不高,刘合伍就为龙凤山确立了以乡村旅游带动一二产业的思路。连栋温棚采摘,劲牌水源地种植黑豆、黑米等原生态有机作物,农副食品加工,创意农业,高空栈道探险,亲子捉鱼体验……如今,一系列“网红”游戏让龙凤山成了集观光采摘型体验、自然教育型体验、休闲度假型体验、运动探险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游体验乐园。

花果飘香,山水长绿。龙凤山的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两园(即生态农业园和生态养生园)、一厂(农副产品加工厂)、二基地(黄石市中小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农副产品电商销售基地)和三展馆(鄂东南红色纪念馆,江南农耕文化展览馆、历史记忆收藏馆),2017年接待游客近75万人次。

融合发展还为带动龙凤山的村民脱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你不种,我承包;你想种,我来教;你种了,我来销;种和肥,我先掏;丰收后,再补交;合作富,富得牢;共同富,激情高。”悬挂在龙凤山集团办公楼大厅的“三字经”,是企业与村民水乳交融最生动的说明。

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龙凤山集团先后安排固定工人380名,临时工、季节工每年1万余人次,农户普遍增收2万-5万元。通过树立创业典型、培育家庭农场、培训实用人才等手段,增强农户脱贫内生动力和造血能力,周边8个行政村的村容村貌、交通条件和生活水都发生了改化,呈现出打工者返乡、无抛荒田地、无空巢老人、无留守儿童、无空心村的新局面。

“我们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精准脱贫的根本出路,大力推动龙头经济、当家经济、特色经济、归雁经济、留守经济,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黄石市政协副主席、市政府扶贫办主任张保平说。

而在大冶市殷祖镇朱铺村,一座乡村阅读文化空间“村读”,也给316国道旁的省级贫困村注入新的生机。

“村读”原址是建于1960年代、已废弃多年的杨清小学,不足300平方米的建筑曾是几代村民启蒙的地方。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派驻扶贫工作队到朱铺村后,决定将它利用起来。经过修旧如旧,收藏朱铺村6个历史阶段回忆与图文资料的“村读”正式亮相。定位大阅读和大文化概念,“村读”以本村学生、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为目标人群,在放学后、周末、法定节假日和寒暑期举办各类阅读文化常识普及活动。

扶贫工作队队长严强华说:“让‘村读’传出孩子们的朗朗书声,成为村里人都爱去的文化广场,为一方水土传承人文基因,我们认为这是治根的扶贫方法。”工作队进驻朱铺村后,先后举办“在路上——一个驻村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工作纪实展”,打造“扶贫微记”专栏,还通过持续推介朱铺村3组胡家山塆废弃老村资源,成功引资两亿元启动“文当山居”项目,为朱铺村的乡村振兴注入文化灵魂。

融合跨界的思路还体现在朱铺村“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目前基地完成了初步规划,已经种植杂柑210亩,套种蕲艾80亩、红薯80亩。蕲艾一年两季,亩均利润达1000元;红薯年利润在6万元以上;柑橘预计亩产量3000斤,亩产值1万元,每亩利润5000元。未来还将散种山苕、果树,建成农家乐、民宿、露营帐篷基地,打造吃、住、采、游、研、学型田园综合体。”严强华说。

“依托农旅产业联盟整合优质农旅资源,黄石精心策划了乡村文化绿色游、回归田园黄色游、富美乡村红色游、现代农业蓝色游、工农文化彩色游等乡村旅游线路,实现农旅深度融合。同时,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201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61.93亿元,同比增长8.5%。”黄石市委副书记胡勇政说。

党建引领:景美人和共享成果

大冶市的茗山乡华若村钟家庄,是一个有着3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在这里,一口干净亮丽的新塘成了邻里之间的聚集地,村民们围在塘边,边话家常边干活儿,其景融融。

而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口“半月塘”。那时由于村组织无力调解两个“房头”间的矛盾,导致两方分塘而治、积怨愈深。半月塘现象反映出了当时的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强、村委会行政化、村民小组功能虚化、群众自治意识淡化等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问题。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茗山乡开始进行农村基层党建创新试点,进行一场基层党建和治理的深刻变革。茗山乡通过调整原有的自治单元,组建村庄理事会。探索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以村委会、村庄理事会、村民为3级自治架构的“1+3治理体系”。同时建立起181个“新村”,并在村庄内建立125个党小组,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

为把理事会打造成为党组织凝聚群众的载体和村庄自治的平台,茗山乡按照亲情、湾情、血缘、地缘重造村级自治单元,增强村民的认可度和归属感;以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行服务党建、助力发展、村庄整治、调节维权、科技服务、文明创建等六进理事会,把人心凝聚了起来。

通过组建并规范理事会的运行和制度,村里的事务变得不再难办,群众的矛盾不再无解,许多落下病根儿的老问题也不再久治不愈。“村庄理事会的作用越来越大,以前村里花100块钱办不了50块钱的事,现在村民出一点、社会捐一点、政府奖补一点,100块钱能办成500块钱的事。”茗山乡党委副书记张世磊说。

随着党员在理事会中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凸显,基层党组织对群众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茗山乡把优秀的理事会成员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理事会长培养成村干部,再把优秀的村干部选拔进入乡镇党委班子,为乡村治理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目前,一批能人、富人进入理事会和村“两委”任职,通过兴办企业、领办合作社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三产融合精致示范区、万亩玫瑰花基地、休闲采摘园等一大批生态产业,正为茗山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

而在大冶市陈贵镇南山村,80岁的老共产党员王隆其现在仍是王垅庄村庄理事会的成员。曾任镇中心学校校长的王隆其是“十星文明户”“肯为大家的事出力”,因此他的话村民们都愿听。

在村“两委”的领导下,王隆其率先配合完成生活污水处理改造,为其他村民做表率,促使整个王垅庄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如今,村口处建成了人工湿地,种植各类花卉苗木,一进村就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村里家家户户都拆掉了旱厕,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卫生间,地下铺设有配套的污水过滤管网;房前屋后是村民们栽种整齐的包菜、红菜薹等蔬菜和植被,墙壁上宣扬传统文化和美德的诗画粉刷一新;随处都能听到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一派文明、和谐的宜居景象让这里充满活力。

“理事会并不是新生事物。尊重群众首创,将村民自发建立的事务性理事会建设成为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村庄理事会,才是创新所在。我们把群众创造变为制度化设计,通过加强党的领导,规范理事会建设,发挥理事会作用,实现改革零成本,服务零距离。”大冶市委书记王刚说。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牢牢抓住乡村振兴着力点”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227/6438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