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年轻干部,体力好、脑子活,不怕吃苦兼受累,就怕流汗又流泪。他们的去或留,不能成为一道对错题,更不能成为生死之问。要在优化制度、补足短板、增强保障的基础上,推动去或留,成为一道无关对错的选择题。
据报道,媒体记者在一些地方调研时发现,一些年轻干部不愿留在基层、扎根基层,一心谋划着通过考试或借调甚至辞职离开乡镇。这种趋势,让乡镇干部队伍面临流失、断层之忧。
基层干部,是落实国家政策的“插秧手”,是发现基层问题的“观察眼”,是反映基层民声的“传话筒”,对于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发挥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距离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还剩不到两年的时间。这个时间点,本来需要广大乡镇干部“快马加鞭”,却不料发生了一些“牵马走人”的尴尬问题。面对问题,与其指责他们“关键时刻掉链子”,不如抱着同情之理解、细心梳理他们究竟背负哪些“不可承受之痛”。
权力不大,责任不小,权责机制有痛点。一些乡镇干部说,在日常工作当中,上级要求有四多:一票否决事项多,一岗双责目标多,追责问责条框多,属地管理任务多。与此同时,群众要求他们做到四个到位:风险防范要到位,回应诉求要到位,落实政策要到位,应急处突要到位。上级有上级的要求,群众有群众的想法,他们有他们的难处,具体说来便是四少:执法权限少,经费保障少,干部人手少,激励机制少。责任到位,权力没到手,不给金刚钻,又如何做瓷器活,权责不一让一些乡镇干部有力没处使。
选择不多,困难不少,职业成就有痛点。对于很多乡镇年轻干部来说,职业晋升选择不多,正科级是他们的最高理想目标,但这一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很多年轻干部,从入职开始,“一眼望到退休”,看不到太多晋升的希望。一些乡镇年轻干部以为,职业晋升难也就算了,好好工作,收获一份职业成就,也不枉人世一游。但一些乡镇年轻干部,主要工作不是下到田间地头解决问题,而是坐在办公室里填写材料,久而久之,激情燃烧殆尽,徒留穷丧佛系。
工资不高,事情不少,工作薪酬有痛点。一名年轻乡镇干部的妻子找到乡党委书记哭诉,母亲过生日,而丈夫竟然拿不出份子钱。无独有偶,一位乡镇副镇长因生活困难,不得不走上开网约车的兼职之路。基层工作,工资少,但事情可一点都不少。“摆个桌子就是办公室,加个床就是卧室”“白加黑5+2”“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日休息不保证”,是基层工作生活的基本状态。能够沉在基层做事的年轻干部,多半是带着几份理想情怀的,但理想再丰满,也抵不过现实如此骨感,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食不饱、力不足,又如何期待他们才美外现、日行千里?
人员不多,身份不少,结构氛围有痛点。一些乡镇人手紧张,需要招聘编外人员进行补充,这使得乡镇干部的身份结构较为复杂。一些乡镇,除了公务员、全额拨款事业编和差额拨款事业编等编内人员,更多的其实是企业工人、企业干部、劳务派遣、临时工、公益岗、人事代理等多种身份的编外人员。同在编人员相比,编外人员在待遇、晋升渠道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流同样的汗,却赚不了同样的钱,导致一些干部碰到难题绕道而行,遇到问题推挡而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懒散低效、死气沉沉的工作氛围。
干部队伍青黄不接,事业就难以永续发展。乡镇年轻干部的青春之花,只有在基层开得灼灼灿烂,乡镇的各项发展事业才能常保青春。要想乡镇干部队伍健康成长,就要针对性地“寻医问诊”、有效性地“开方抓药”,切实推动基层“痛点”变“通点”。
首先,有多大责任,就给多大权力。在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上级部门免不了要给乡镇派任务、压担子,事务“下派”的同时,权力也应该“下放”。要给予乡镇干部“瘦身减负”的权力,哪些会议可以少开、哪些材料可以少填、哪些重复性的工作可以合并、哪些不必要的检查可以减少,这些事情,他们理当有话语权。要给予乡镇干部“脱虚向实”的权力,少做一些形式主义、痕迹主义的“虚事”,多做一些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实事”,这样也有利于他们在具体的工作当中,找到充实感、成就感。
其次,有多大能力,就给多大舞台。要抬高甚至打破乡镇年轻干部职业晋升的“天花板”,让更多的“鲤鱼”通过自己的努力化身“锦鲤”,甚至“跃过龙门”。上级机关补充人员时,要少用慎用“空降兵”,把提拔机会更多留给乡镇机关的年轻人才。发展不设上限,晋升不限身份,一切以能力为核心、以成果为标准。
最后,有多大付出,就给多大回报。越是前沿阵地,越要保证弹药充足,福利待遇要更多地向乡镇倾斜,此举也有利于把中层人力资源引向乡镇,有利于解决乡镇“事多人少”的矛盾。此外,乡镇内部“蛋糕”要合理分配,要优化制度设计,不论编制内外,只看工作付出,切实做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
乡镇年轻干部,体力好、脑子活,不怕吃苦兼受累,就怕流汗又流泪。他们的去或留,不能成为一道对错题,更不能成为生死之问。要在优化制度、补足短板、增强保障的基础上,推动去或留,成为一道无关对错的选择题。